欢迎点击上方“元之工作室”订阅! 题图为“一带一路”蓝下的白洋淀风景 序言 回国五个月有余了,突然想起了远在悉尼的几位朋友,写篇文章纪念一下。 人世匆匆,成千上万个面孔擦肩而过再无交集,能令我在多年后仍记忆犹新的永远是那些与众不同的灵魂。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人千篇一律,如傀儡般碌碌终生,而总有一些人不甘于活在俗世所设定的圈圈框框之中,靠着独立、自主的精神,散发出耀眼的光点。不管他们最后能否成功,如烟花般绚烂过也是件足以铭记一生的事。正如王小波所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与那些有趣灵魂的相遇总是一件令人心旷神怡的事。(相比王小波,也许我的境界还不够,我觉得女孩子长得漂亮也很重要[捂脸]) 标题中提到了“传奇人物”,可能有些言过其实。客观来说,他们并不是拥有能够流芳百世的旷世之才,他们也是普通人,只不过在某些领域努力做到极致。人生短暂,人一辈子能够做好一件事就已实属不易,大家都是沧海一粟,又何必苛求太多呢?希望各位不要带着偏见去看待他们的故事,称之为“传奇人物”是在表达我心中的尊敬,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以及背后的灵魂。 第一章音乐人生 阎毅滔是我在琴艺轩的钢琴沙龙活动中认识的,是一位钢琴奇才。据说在认识他的半年之前他还在梳着小辫子,风骚得不可一世,可惜我并未有此荣幸一睹英姿。一般而言,钢琴王子这样的角色都会是身后迷妹成群的,可是毅滔并未享受到如此待遇,我的解释是因为他的水平太高,弹的曲子太过深奥,导致迷妹们欣赏不能,也就敬而远之了。由此看来,要想成为一个偶像级选手,也是要考虑到大众审美的,也要照顾一下底层人民群众的智商。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形容词来描述毅滔的琴技,那么我只能说:出神入化。毅滔弹琴仿佛不同于别的演奏者,他更像是如爱抚着娇美的女孩一般抚摸着钢琴,不是弹琴,而是在与琴对话。一个一个灵动的音符在他眼中就像在述说着缠绵的故事,或婉转,或激烈,时而如急雨,时而如细流,百转千回,柳暗花明。他弹肖邦,弹巴赫、李斯特,也弹《黄河大合唱》、理查德·克莱德曼,弹大众都会的通俗曲,也弹人迹罕至的高深之作,还有好多冷门生僻我都叫不上来名字的奇音怪曲。他的涉猎之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音乐学院学生的范围,研究的曲目高深到音乐系教授都要端着眼镜思考良久。他好像不是为了练习而去弹那一首首曲子,他的目的是征服。他没有对手,他的对手就是自己,他想让自己的双手飞舞得可以驾驭任何技巧。他就好像《笑傲江湖》中的独孤求败,只为追求造诣的登峰造极,不理会凡间的流言蜚语。 与毅滔的交流总能令我受益良多,他会分享自己最新的发现给我,也会教我一些和弦变换的小技巧,久而久之,甚至连静静地听他弹琴也成了一种享受。UNSW的老琴房还没拆的时候,我和毅滔经常偷偷溜进去练琴,一练就是一下午,练到头晕眼花离开。那个琴房位于DesignLab的三层,进去以后穿过一个穆斯林宗教的活动场所就到了,一共有三间。我们的UNSW学生卡每周可以预定4小时练琴时间,不过这个时间当然远远满足不了“求琴若渴”的我们。毅滔偷偷告诉了我一个秘密:琴房的大门轻轻关闭可以不被锁上,这样我们下次不需要钥匙就可以溜进去练琴。而他也会特意打开琴房的窗户,以便在大门锁上的时候从窗户翻墙进去。借着这个办法,我和毅滔成了那间破旧琴房的常客。在古朴的琴房中弹琴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像极了《不能说的秘密》里那间可以让时光倒流的琴房。在这一个个音符、一段段旋律中,留学生活被装点得玲珑作响,带着那种心境下独特的感情色彩。 年8月,新琴房建好,我们不再能享受偷偷练琴的特权了。不过,聪明的毅滔还是发现了音乐系专属琴房WebsterBuilding里面琴房偷偷进入的秘密,我当然也有幸与他分享了这个秘密。在我拍摄电影《艺声琴缘》的设计阶段,剧情中很多斗琴环节都是毅滔帮我敲定的方案,甚至有些曲子因为难度太大主演弹不出来,他也亲自上阵替手,以保证影片的顺利进行。不过,我已离开那片故地许久,不知何时还有机会再看到他的神采飞扬,聆听他新练习的曲子,聆听他最新的音乐发现。我猜,此时的他应该正忙着博士论文和PTE授课呢吧?不管怎么说,拥有可以穷尽一生去追求的爱好是一种幸运,我不敢说自己完全理解他的想法,但作为“半个知音”还是希望他可以把这一切坚持下去。待到多年之后,重聚新南论琴斗曲,肯定别有一番风味。 顺带一提,他将《肖邦降E大调夜曲》改编成了小调版,乐谱至今还躺在我的硬盘里,等待着将来有一天被我演奏成真。 第二章理想与现实边缘 我所怀念的第二个人,名字很特别,是一个数学符号:平方。 平方姓李,据他本人说,平方这个名字在他出生时被父母寄予了“平安大方”的含义,结果后来叫着叫着感觉更像是一个数学符号。按尼喂(Anyway),抛开这个名字,我们来聊聊这个人。 在认识平方之前,我总觉得懂摄影是一件高深莫测的事。认识他之后,我觉得摄影和开车、泡妞一样,是人生的必备技能之一。他就像是我的启蒙恩师,带着我从入门的小白开始畅游这个充满艺术的世界。 那个时候,我每次看到一个优秀的摄影作品,就会去问平方这个是怎么拍出来的,他也会耐心地向我讲解,不论是人像还是风光,他都略懂一二。在他的带领之下,我开始探索神秘的摄影世界。从最基本的光圈、快门、感光度,到一些高级的技巧如长曝光、延时摄影,甚至我还在他的小工作室里摸索了摇臂、滑轨、斯坦尼康、航拍等设备的使用方法。后来,我们开始交流很多拍摄的构思,包括怎么拍好婚礼的爱情微电影、怎么设计环游澳洲之旅的故事,我们也探讨过怎样更好地安排剪辑镜头,怎样使用后期特效搭配前期拍摄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在此之前,我都是自己去网上搜罗教程学习,学的进度较慢,而且难免带有自我认知的局限,而能够有一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朝着远方前行,是人生莫大的幸运。那些年春夏交际的晚上,我们俩总会相约于UNSW边的麦当劳,点一杯最便宜的LargeFrozenCoke(只要1刀,良心价有木有!),开始了对于生活、对于艺术、对于未来无止境的探讨。我们构想过用纪录片表现华人在海外奋斗的心路历程,探讨过将澳洲的绝美影像拍成荡气回肠的展示短片,也憧憬过将我们看到的、想到的关于海外生活的点滴用电影的形式呈现。每次聊完以后,我都会推着自行车送他回家,伴着皎洁的月光走在静谧无人的悉尼东郊小路上,穿过一片总有蝙蝠飞过的小公园。如果没聊完,我们还会站在路边再聊一会儿,这才意犹未尽地道别。与平方接触的这几个月里是我的摄影技术飞速提升的一段时间,他的商业思维、公司规划等构想也曾深深影响过我,为我后来的作品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平方是一个很温柔的人,说话慢条斯理,用自己独有的节奏去感染他人。他也善感,也多愁,但是大我2岁的年纪让他在阅历和性格上都多了几分稳重,如兄长般的领袖气质让我隐隐觉得这就是一个榜样式的人物。虽然性格上从不急躁,但他总是关键时刻拿主意的那个人,在身边的同学中很有威望,我们那时的很多拍摄计划也都是他张罗的。尽管掌握着非凡的摄影技术,但平方并不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平易近人的性格让他可以亲切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人以强烈的舒适感。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他创办了一个自行车的社团,曾带队骑行过川藏线,还在国内四处游历,徜徉于大好河山之中。我可以感受到,平方的内心是向往自由的,憧憬诗与远方,憧憬着用梦想构建出的美好世界,也憧憬着未来的繁星点点。但平方又不是空想家,他懂得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前行,也心怀责任感,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做出坚决的取舍。 平方擅长各种复杂零件的维修,不管是自行车、手机、电脑,还是航拍器,只要有问题,他都能自己动手解决,我那时就管他叫“万能的平方”。为了尽快结束学生时代,更好地将兴趣变成事业,那时的我们一起减免课程,一起逃课出去拍摄,作业也是能抄则抄(作业一般要自己写,国外查抄袭特别严)。做学生的时光虽然美好,但活在保护伞之中,塑造的只能是残缺的人格。从UNSW毕业之后,我与平方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他为了拿到澳洲绿卡,继续攻读理工类专业,攻读雅思与PTE考试,而我则回到祖国大陆,为梦想再度迈出坚实的一步。这种选择没有对错,每一个人都会在当下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正是这一个个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年我的电影在悉尼拍摄制作完成,平方坐在观众席中静静地观看,而我选择砥砺前行。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很高兴可以遇到他,可以带给我这么多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如烟花般绚烂过,即使最终逃不掉泯灭的宿命,那又如何呢? 我们曾经交流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会一如反顾地选择这条路,为何一定想要做视频、做电影。而我们的答案惊人地一致:正如鲁迅弃医从文一样,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人传达一种思想,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种对社会与世界更深刻的思考,让更多人看到,从而影响他们的想法,让它们可以生活得更好一些,甚至可以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一些。这难道不是一件最有意义的事么? 第三章行走在路上 如果想要选择一种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方式,抛开现实因素,我想可能很多人会说:环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吴慧刚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把旅行当做生命的人。与他第一次相识是在一个昏暗的咖啡馆里,我们听他描述着自己跟随小白(一位经验丰富的华人环澳导游)环游澳洲旅行的传奇经历,共同穿越那些我闻所未闻的奇山峻岭、鬼斧神工。吴慧刚不是一个健谈的人,说话的时候总是会有些许紧张,但我深深记得每每提到旅行,他眼中总会闪现出一道道光芒,散发出那种让人心驰神往的迫切感。因为他,我开始领略到原来澳洲有这么多人迹罕至的地方可以去探索,原来可以有旅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不过,相比他的大名,身边的人更熟知的是他为自己起的英文名:Woo。 年底,我们一行24人驾驶3辆房车、2辆路虎,启程这一段充满未知与新奇的环游澳洲之旅。对于小白而言,这是他第10次环澳,对于Woo而言,这是他第二次,而对于我们其他人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是一次“心形环澳之旅”,我们从悉尼出发,走过墨尔本、阿德莱德、乌鲁鲁、爱丽丝泉、凯恩斯,最后途径黄金海岸返回悉尼,足迹呈一个桃心的形状。Woo在这场旅行中担任领队,驾驶着头车在最前面带队,朝着一个又一个目的地驶去。他对澳洲的地理很熟悉,开车的技术也是一流,有他作向导,大家都很放心。25天的相伴中,我们共同欣赏了大洋路的壮丽、“澳宝小镇”CooberPedy的神秘,领略了大堡礁的五光十色、国王峡谷的险峻,穿越了不限速的澳大利亚一号公路、土著人驻扎聚集的中部戈壁,也经历了一天中多次时差变化,体验了澳洲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品味,一路畅想。也许不善言谈的Woo并不适合做一个讲解者,他更适合做一个资深的领队,带着游客自己去体验,去探索。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本来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不是么?不论视频里的画面多么震撼,照片中的瞬间多么感人,能够亲身去体验总会是一生都难以忘却的经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Woo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每次见到他都是穿着一双大号人字拖,或者是一双运动鞋,一身野外徒步的装束,一举一动很随意,透露出放荡不羁的性格。在我们的熏陶之下,如今的他已经对摄影小有心得,摇身一变成了航拍高手。在旅行途中,只用眼睛看难免觉得遗憾,能够把瞬间留作永恒,展示给世人,抑或只是留作以后慢慢回味,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不过,除去旅行之外,让人意想不到的是,Woo竟然还是一个学霸!他平时花大量的时间旅行、写策划、导游带团,只用考试前一点点时间熬夜复习,却总能立于不“挂”之地,顺利地从UNSW和UTS毕业。澳洲学业的难度这么大,还能如此轻松飘过,这一点真的不得不服。(在此献上我的膝盖Orz) 在Woo的世界中,世界上永远有那么多秘密等着去探索。他知道悉尼周边每一个适合露营烧烤的营地,知道澳洲什么地方可以在公路上看到成群的袋鼠,知道哪里是土著人的群聚地,也知道哪里的星空最美、牛排最好吃。他跳伞、潜水、打猎、钓鱼,驾车驰骋于陆地与繁星之间,用足迹丈量澳洲每一寸土壤,上过天,入过地,下过海,能和本地土著称兄道弟,也能和德国大妈谈笑风生。他总是穷尽一生去追求那些非凡的体验,不管人间琐事,只向往着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自由,而不断奔波在路上。在Woo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独特的人生可能,一种不甘于遵从传统观念的人生选择。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平均寿命是3万天,区别在于,你是活了3万天,还是同一天过了3万遍? 不管身体还是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当身体和心灵一同起航,梦想将不再遥远,未来就在脚下。 尾声 很多人都在羡慕他人,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拥有自己所不擅长的技能,读过自己不曾读过的书,看过自己不曾看过的风景,结交了自己所不认识的朋友。 这个世界不缺空想家,坐在家里面胡思乱想谁都会,但迈出这一步却需要莫大的勇气。由于人性中社会认同心理的作用,做一个千篇一律的人再简单不过,但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却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与那些与众不同灵魂的相遇总能令我如沐春风,让我在多年后的深夜仍能回忆起那些点点滴滴,影响我在未来的决定,支撑着我独自前行。他们也许并非才智过人,但是他们敢于迈出那第一步,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人。 老朋友们,好久不见。既然我不是马云爸爸,暂时不能做什么实质性的事帮助你们,那就祝你们一切都好吧。(请原谅我如此随意的结尾) 张远于年5月17日 导演张远 爱生活,爱电影,爱音乐,爱旅行。自学摄影,擅长视频的拍摄、制作和后期,正走在成为一名独立电影人的路上。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与我交流! 元之工作室 提供视频拍摄定制服务。业务范围包括各类短片、宣传片、MV、广告、微电影和电影的设计、拍摄、制作。欢迎庆国庆中科白癜风让您告白白癜风治疗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