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馆(ID:guoguan) 本文由“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他是民国文学大师,是屌丝逆袭的典范,也是烈士民族英雄。 他娶了杭州第一美女,却被民国第一特务头子戴笠戴了绿帽子。 01 郁达夫之死 年8月29日晚8点左右。 印尼苏门答腊岛,巴爷公务镇。 当地一位华侨商人赵廉, 刚刚吃完晚饭, 在租住的一栋荷兰人留下的别墅中, 正和几位朋友商量结束酒厂生意的事。 他在当地开了一家“赵豫记”酒厂, 生产两种酒, 一种叫“双清”,一种叫“初恋”。 但这只不过是为了掩护自己的真实身份, 方便以商人的身份潜伏下来。 而现在,日本天皇已于十四天前宣布投降, 抗日战争已经取得了胜利, 看上去一切危险都已过去。 就在这时,有一位讲印尼语的当地青年, 忽然出现在别墅门口, 把赵廉叫出去讲了几句话。 赵廉回到客厅,脸上并无异样, 只是告诉朋友: “我出去一下就回来,你们请坐一下。” 他走得匆忙, 身上还穿着睡衣和木屐。 但这一去之后,就杳无音信,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于是,传言四起, 有人说他被印尼抗日游击队处决, 有人说他看破红尘、已遁入空门。 然而真相很可能是, 就在他被诱骗离家的当天晚上, 被日本宪兵队秘密绑架, 然后被活活掐死在一处山崖之下。 第二天,他的第三任妻子何丽有, 为他产下了一名遗腹女, 距离他死亡时间还不超过24小时。 何丽有一直被蒙在鼓里, 以为自己的丈夫只是个普通的酒厂老板。 直到他遇害以后,她才如梦初醒, 原来枕边人竟是名满天下的作家郁达夫。 而赵廉,只是他的化名。 郁达夫妻子何丽有与儿子郁大亚 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坛是赫赫有名的名字。 是他,留下了《沉沦》这部中国最早的短篇小说集; 是他,在小说和散文中,不加掩饰地大胆自我暴露, 作品中永远透着孤独感伤、沉沦颓废的基调; 是他,因为在小说里写青年人的性苦闷, 无视社会道德和封建礼教, 为旧时代的道德家所不容,而被大肆批判; 是他,虽然以白话小说而出名, 却被认为是现代作家中旧体诗写得最好的一个。 但除去那么多伟大的光环, 他穷过、苦过、迷茫过、激愤过, 他仇洋仇富痛恨社会体制, 苦苦追到手的“女神”最后还给他戴了绿帽子。 他就是民国乱世的穷屌丝、老愤青, 但最后凭着文学上的造诣、和实际的爱国行动, 让自己逆袭成功, 变成了文学大师、变成了烈士英雄。 02 穷鬼郁达夫 年,正是甲午战争清廷惨败于日本的第二年, 正风雨如晦,山河惨淡。 郁达夫于这一年, 降生于浙江富阳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之家。 郁达夫的父亲,是个旧式小知识分子, 但一直肺痨病缠身。 2岁那年,父亲因病离开人世, 给家里只留下几亩薄田、几间旧房和许多藏书。 此后,生活的重担, 全部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 为了养活一家老小, 母亲整日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 郁达夫在自传中说: “自父亲死后,母亲要身兼父职了, 入秋以后,老是不在家。” 郁达夫从小没有父爱, 因为缺乏母亲的陪伴, 也很少感受到母爱的温暖。 他的两个哥哥很早就外出读书, 而因为家里贫穷, 他姐姐从小就被送给人当童养媳。 家里头剩下寡母孤儿, 难免受了不少邻居亲戚们的欺负。 家里的田地被人盗卖, 堆在乡下的谷子被人偷窃, 还有祖坟山上的大树被人砍断, 母亲无力抗争,最后滔天怒火, 也不过化作一场父亲遗像前的痛哭。 那时的郁达夫, 还是个懵懂儿童, 见着母亲哭泣, 也只是跟着母亲伤心地哭起来。 好在郁达夫天资聪颖, “九岁题诗四座惊”, 幼年就显露的诗才让书塾先生大为赞叹; 上了小学,郁达夫成绩优异, 能够连连跳级, 这或多或少给了母亲一丝安慰。 有一年开学, 小郁达夫向母亲提出,想买一双皮鞋。 擦得锃亮的皮鞋穿在脚下, 走起路来咯噔咯噔作响, 别提有多威风了。 郁达夫做梦都想像很多有钱同学那样, 能有这么一双皮鞋。 然而为了凑够郁达夫的学费, 母亲早就把家里东西典当得差不多了, 一双皮鞋要两个大洋, 算是绝对的奢侈品, 根本就没有余钱再买。 母亲没有办法,只好厚着脸皮, 带着郁达夫一家一家去找货店赊账。 店里的人,原本都很客气, 拿出皮鞋让郁达夫试穿, 但一听到说要赊账, 顿时换了一副脸孔, 放大喉咙说概不赊账。 郁达夫回忆说:“惨遭拒绝赊账的那一瞬间, 母亲非但涨红了脸, 我看见她的眼睛, 也有点红了起来。” 默默回到家中, 郁达夫拖住又准备拿衣服去当钱的母亲, 哭喊道:“娘,娘!您别去罢! 我不要了,我不要皮鞋穿了!” 母子二人相对大哭起来。 郁达夫自传里写:“自从这一次风波以后…… 拼命的读书, 拼命的和同学中的贫苦者相往来, 对有钱的人、经商的人仇视等, 也是从这时候而起的。” 在他后来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作为知识分子的“我”, 和烟厂的穷困女工陈二妹能够做交心的好朋友。 他的小说里,对于底层穷人, 没有“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批判, 没有高高在上的冷嘲热讽, 只有朋友般的同情与歌颂。 这与他幼年的穷困经历,是分不开的。 郁达夫(左)、郁曼陀(中)、郁养吾(右)三兄弟合影 03 病夫郁达夫 由于家庭贫困, 郁达夫自小就营养不良, 身材瘦小,体质很弱, 显出一副软弱文静的模样。 因家境不好而自卑,自尊心还强, 于是往往离群索居, 不大喜欢和人来往, 从小就显露出一种忧郁孤独的气质。 年,17岁的郁达夫, 跟随远赴日本考察司法的长兄郁曼陀, 一同去了日本, 开始了他在日本的留学生涯。 他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 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官费留学生, 还在日本的汉诗圈子里打出了名堂。 但作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弱国子民, 郁达夫漂泊异国, 难免会感受到当时日本国民的轻蔑。 有一次,郁达夫和朋友富长蝶如, 走进一家咖啡馆,点了一些饮料。 邻桌有几个学生打扮的日本人, 正带劲地议论着什么, 其中一个斜眼瞪了郁达夫的脸, 冷冷骂道:“叭儿狗。” 其他日本人也都跟着盯住郁达夫, 眼中包含轻蔑之情。 郁达夫没有站起来争辩, 只装作没听见,脸色发白, 流露出悲哀的神情。 富长蝶如看不过眼, 正想教训一下那几个无礼的学生, 结果郁达夫已经站起身来, 抓了帽子快步往门口走去。 两人离开咖啡馆后, 郁达夫才平静地说道:“这样的事情,常有的。” 面对来自强国国民的蔑视和挑衅, 他悲哀,他难过, 但作为“东亚病夫”的子民, 常常有一种无能为力之感。 毕竟他不是《精武门》里找回面子的陈真, 他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 日本名古屋八高求学时的郁达夫 人在日本,更让病夫郁达夫难受的, 或许是青春萌动, 带来的情欲火苗和性苦闷。 在名古屋上学时, 他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后藤隆子。 但他或许是自卑于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怕她看不起他这个“支那人”, 虽内心如火,但表面冷淡, 似乎从来没有告白过, 只是暗地里写下“我意怜君君不识, 满襟红泪奈卿何”的诗句; 只是在《沉沦》里写偷窥房东女儿洗澡, 来满足自己对于隆子身体的渴望; 只是后来把他的长子取名为“龙儿”, 以纪念这段没有开始、更没有结果的感情。 由被日本人歧视带来的家国悲哀也好, 因身体发育而带来的性苦闷也好, 所有这一切带着些许病态颓废的思想, 都被他写进了小说《沉沦》中。 他说他写的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 大胆的自我暴露式写法, 一下子助力他成为了文坛的名人。 毕竟,那个年代的中国青年, 或多或少都和他有同样的病症, 能从他的小说里读出共鸣与感慨。 04 愤青郁达夫 幼年时经历的穷困, 青年时在日本受过的白眼, 所有这一切不幸经历, 让成年以后的郁达夫, 变成了一个愤世嫉俗的大愤青。 虽说面对黑暗险恶的现实, 他不至于亲自上阵舞刀弄枪, 但他始终在用他文人式的方式, 表达他的激愤。 郁达夫和郭沫若等人成立了“创造社”, 还决定出版《创造》季刊, 想要在中国的文学界树立一面旗帜, 打出一片新天地来。 可惜后来《创造》季刊的销路并不好, 于是书店的老板, 难免会给郁达夫和郭沫若脸色看。 文人气十足的两人, 心里感伤难受,一气之下, 跑到街上去喝酒解闷, 连喝了三家店,都还没醉到不省人事。 走到半路中,郁达夫乘着酒劲, 突然跑到街道中间, 对准街面上飞驰而来的、 当时只有有钱人才开得起的小汽车, 把手当成枪支,作射击状,高声大呼: “我要枪毙你们这些资本家!” 除了会仇富以外, 一旦他神经过敏, 因为对于外国列强的仇视, 甚至会迁怒于讲外语的女学生。 在他的游记《苏州烟雨记》中, 写在去苏州的路上, 遇见几位明眸皓齿、 充满青春气息的女学生, 本来郁达夫对她们还充满好感, 结果她们为了出风头一直用英语在交谈, 气得郁达夫心想: “为这一件事情的原故, 我简直不能把她们当作我的同胞看。” 由此他还想到国内媚外的外嫁女郎:“现在崇拜黄金的世界, 也无怪某某女学堂卒业出来的学生, 不愿为正当的中国人的糟糠之宝, 而愿意自荐枕席于那些犹太种的英美的下流商人。” 文辞显得十分愤慨。 年轻时的沈从文,怀着文学梦想, “北漂”到了北京, 但没名气没学历,生活往往陷入困顿。 绝望之中只好给当时已成名的郁达夫写信, 请求他帮助。 郁达夫倒也豪爽仗义, 不仅亲自跑到沈从文住处去看他, 寒冬天当即解下围巾相赠, 还请他吃喝,送他银元, 把沈从文感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郁达夫当时工资水平也不高, 像沈从文这样求助的文青多了, 往往不堪其扰。 激愤之下,他在报上刊载公开信, 告诉沈从文和所有文学青年:“我的力量太薄弱了,可怜的朋友太多了, 所以结果近来弄得我自家连一条棉裤也没有。” 还痛陈了一顿世道的黑暗不合理, 大骂读了书后能混得好的, 都是“会爬乌龟钻狗洞”的。 信的最后,还不忘鼓动沈从文这样的文青, 去搞革命或者做贼行窃, 去做社会体制的破坏者。 沈从文 他仇富、仇洋、痛恨当时的社会体制, 现在看来,或许有些幼稚可笑, 和当代那些网络键盘侠愤青别无二致。 但不要忘了,那个年代, 正是中国饱受列强欺辱的年代, 正是穷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年代, 没有像郁达夫这样一批有文化的愤青, 因为痛恨现实而试图去改变现实, 或许今天的中国依然一贫如洗、任人宰割。 在今天,当愤青算无脑; 在那时,不当愤青没血性。 05 情种郁达夫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这是郁达夫《钓台题壁》一诗中的名联。 天生情种郁达夫, 曾在小说里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渴望:“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 我只要一颗安慰我、体谅我的心。” 然而,他的第一次婚姻, 却是毫无浪漫气的旧式包办婚姻。 母亲给他找的小脚媳妇孙荃, 知书达理、有点文化, 在乡下还算小有名气的才女。 郁达夫奉母命和她订婚后, 曾意味深长地写信给兄长说: “其貌不扬,谈吐风流, 也有可取之处。” 可见,其实他并不太满意。 于是借口要回日本完成学业, 把婚事一拖再拖。 后来郁达夫看到母亲年事已高, 为了完成母亲心愿, 才只得委屈自己,和孙荃完婚。 婚礼在郁达夫的坚持下,一切从简, 不拜堂、不放花炮、不点花烛, 也没有媒人和证婚人, 孙荃只是在夜色降临的时候, 坐着一顶小轿静悄悄来到了郁家。 郁达夫与原配夫人孙荃 郁达夫机械地完成了婚礼, 却从来没有多么珍视这段婚姻。 对于这个他这个不爱的妻子, 他采取逃避的方法, 常常外出嫖娼买春、自甘沉沦。 他的初夜,早早就给了日本的娼妓; 新婚夜孙荃送他的一枚钻戒, 转头就被他拿到日本卖了, 为的是给一名风尘女子赎身; 和孙荃结婚后的数年, 郁达夫去哪里工作,就嫖到哪里, 和不少妓女恩恩爱爱、卿卿我我。 正当他以为自己, 就要这样荒唐地过完这辈子的时候, 命里注定那个会和她纠葛大半生的女子, 就这样不经意被他遇见。 她叫王映霞,那一年20岁, 长着水汪汪的大眼睛, 皮肤白得像荸荠, 还有高挺的希腊式鼻梁, 人称“杭州第一美人”。 年1月14日, 在朋友孙百刚的家中, 郁达夫第一次见到王映霞, 就被王映霞的美貌所俘虏, 大献殷勤,还反客为主, 非要拉着大家一起去外面餐馆吃饭, 让他来掏腰包请客。 他兴致很高,还用日语对孙百刚说:“百刚君,我近来寂寞得跟在沙漠里一样, 只希望能出现一片绿洲, 你看绿洲能出现吗?” 自此以后,已达而立之年的郁达夫, 又变成热情如火的青葱少年, 把王映霞当成她的女神, 为她神魂颠倒、为她辗转反侧, 动不动就跑去找她, 还给她写一大堆表达心意的书信。 结果他的大胆热烈,吓到了王映霞, 因此起初受到冷遇。 王映霞不告而别,离开上海, 郁达夫伤心不已, 深夜在街头掉着眼泪游荡, 还在日记里埋怨自己: “只能怪我自家不好, 不该待女人太神圣,太高尚。” 可埋怨过后,他照样不屈不挠, 继续对王映霞采取穷追猛缠的战术。 终于,原本“流水无意”的王映霞, 逐渐被郁达夫的真情所感动, 接受了郁达夫的爱。 但郁达夫已有妻室, 两人恋情升温, 遭到社会舆论的非议和责难, 也遭到郁达夫母亲和长兄的反对。 但郁达夫这种至情至性、视爱情如生命的人, 怎么可能妥协? 他写信给王映霞,鼓励她,也鼓励自己: “我们只教有坚强的爱, 就是举世都在非笑, 也可以不去顾忌。 我们应该生在爱的中间, 死在爱的心里, 此外什么都可以不去顾到。” 年,郁达夫与王映霞在福州 06 绿帽郁达夫 年1月, 郁达夫和王映霞这一对被柳亚子赞为 “富春江上神仙侣”的才子佳人, 饱经磨难,最终终于走到了一起, 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然而相爱容易相守难, 进入到婚姻之中的神仙侣, 沾染了世俗的烟火气, 难免也要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可开交。 郁达夫没有正式和孙荃离婚, 而且还经常拿钱给孙荃用, 这一点一直让王映霞气不过, 觉得他没有信守承诺; 郁达夫文人脾气、生活散漫, 喜欢喝酒,一喝要喝得烂醉如泥, 吵了架他还要离家出走,几天不回家, 也让王映霞觉得郁达夫没责任心。 王映霞感到没有安全感,找来家人, 逼郁达夫把很多著作的版权赠给她, 郁达夫也因此心如死灰,爱情理想幻灭, 觉得王映霞终究也是个俗气的女人, 把金钱、物质看得比感情重要。 两人婚姻中的裂痕,就此埋下。 郁达夫、王映霞摄于上世纪30年代 后来,郁达夫外出工作。 而王映霞独守家中, 和许多达官贵人交往频繁密切, 成了万众瞩目的社交界明星。 久而久之,就有了很多风言风语的传闻, 说王映霞和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有染。 有一天,他外返归家, 发现王映霞不在家,已离家多时, 还在家中找到了王映霞给许绍棣的书信, 觉得坐实了王映霞出轨的传闻, 一怒之下在报纸上登出“寻妻启事”, 闹得他家里这点破事,全世界都知道了。 郁达夫甚至想到了特别的报仇手段, 就是一定要比老婆情夫有名: “现在他比我有名, 再过五十年,我们两个齐名, 再过一百年,我比他有名。” 但给郁达夫戴绿帽子的, 其实可能不是许绍棣, 而是军统的特务头子戴笠。 据汪静之回忆, 郁达夫当时在前线劳军时, 王映霞曾跑来找他冒充她丈夫, 医院打胎。 汪静之分析来分析去, 觉得这孩子只有可能是戴笠的。 汪静之本来打算告诉郁达夫, “但又怕达夫一气之下,声张出去。 戴笠是国民党的特务头子,人称为杀人魔王。 如果达夫声张出去, 戴笠决不饶他的命。太危险了!” 但从现有材料来看, 郁达夫可能未必不清楚王映霞和戴笠之间的奸情, 只不过畏于戴笠的权势,未必敢明说。 后来,他带着王映霞去了南洋, 恐怕也有远走避祸的考虑。 但当时,郁达夫不顾颜面,冲动起来, 将家丑外扬,闹得满城风雨, 把家庭矛盾更加激化了。 到了南洋,他还是不知悔改, 竟然把详曝王映霞红杏出墙事迹的 《毁家诗纪》发表出来, 让王映霞大感恼火, 闹到双方互相在报纸上攻击揭丑, 一个骂对方是“淫妇”、 一个骂对方是“疯子”, 最后这一段人人称羡的美好姻缘, 不欢而散、以潦草离婚收场。 儿子郁飞后来评价他: “他做人处世过于冲动, 以至家庭与生活都搞得很不愉快。” 原本美好的婚姻, 最终走到这一步, 郁达夫自己恐怕也难辞其咎。 王映霞 07 英雄郁达夫 郁达夫曾写诗: “百年原为客,半世悔为儒。” 千古文人都有一个英雄梦, 郁达夫自然也不例外。 在国破山河在的抗战时期, 他一介书生慨然有了英雄胆, 不辞辛劳,常常冒着敌人的炮火, 深入到前线去考察, 写下无数篇激励人心的战地报告。 他的母亲因为不愿逃离家乡而被饿死, 他的长兄郁曼陀, 因忠于祖国而被敌伪汉奸枪杀, 而他郁达夫, 一个身世可怜的穷鬼、 一个弱不经风的病夫、 一个敏感多情的情种、 一个愤世嫉俗的文人, 摇身一变,也变成了英雄。 在新加坡,他天天伏案疾书, 写下大量激励抗日和坚定胜利信心的政论文。 短短三年时间,竟写了一百篇抗战时评。 除此之外,还要开会、对群众演讲, 还要会见进步人士、慰问抗日义勇军。 他经常熬夜编刊写稿, 白天眼里挂着血丝,沙哑着声音还要去讲话。 同事张楚琨回忆说:“敌人轰炸加剧了…… 他在轰炸中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从不畏缩。他那瘦弱的躯体爆发出火一般的生命力, 我仿佛看到一个在为希腊自由而战的拜伦。” 然而很快,新加坡告急, 此时郁达夫拒绝了刘海粟给他的回国邀请, 慨然说:“我肩负抗战工作, 不到最后关头不走!” 他坚决不回国,最后和一干同僚, 只能乘坐难民船, 逃难到了印尼苏门答腊。 也正是这时,郁达夫开始蓄起了胡子, 化名赵廉,还学习印尼语, 准备长期隐蔽起来。 郁达夫抱着儿子郁大雅(年在印尼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 但郁达夫还是因为意外, 在日本人面前暴露了自己会说日语, 被日本宪兵队知道后, 强征他做了宪兵队的翻译。 他利用在宪兵队当翻译的身份, 帮助华人华侨和抗日武装做了不少实事。 有一次,日本宪兵部破获了 从事抗日运动的印尼共产党一处机关, 抓了机关内的一名印尼老人, 并搜出一份捐款人名单。 名单牵连甚广,要是被日本人发觉, 恐怕要血流成河。 郁达夫急中生智,一边把名单给日本人看, 一边指着印尼老人大骂: “这个穷鬼,居然敢放高利贷,五盾十盾的放!” 日本人信以为真,撕掉名单, 只稍微教训了一下老人,就这么了事了。 在郁达夫当翻译期间, 当地没有一个华侨华人被日军杀害, 这有郁达夫的一份功劳。 郁达夫后来伪造了一份肺病证明, 让日本人害怕被传染, 才让他逃离了宪兵队的魔窟。 他后来在印尼开起了酒厂, 娶了第三任妻子何丽有, 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 但就在抗战胜利前夕, 因宪兵队里汉奸翻译洪根培的出卖告发, 日本人逐渐查清了郁达夫的真实身份。 年农历正月初一, 郁达夫已经预想到,危险正在逼近, 写下遗书:“余年已五十岁, 即今死去,亦享中寿。” 当日本人投降后, 因为害怕郁达夫当翻译时知道的秘密太多, 见证了他们诸多战争罪行, 对他们不利,于是杀心一起, 骗出郁达夫,将他秘密杀害。 郁达夫(右)与友人合照 年,新中国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而日本学者铃木正夫, 后来也找到了当年杀害郁达夫的宪兵班长, 再次证实了郁达夫确实是死于日本人之手。 但时至今日, 郁达夫的尸体一直未能找到, 他的魂灵还尚漂泊在苏门答腊的荒野之中。 很多年以前, 郁达夫曾对史沫特莱说: “我不是一个战士,我只是一个作家。” 但在时局糜烂的中国, 在国家面临存亡危机的大时代, 他却变身成了一个斗士, 蓬飘域外,惨遭横死。 他是个有明显缺点的文人, 但最后,他却成为了一个英雄, 一个值得敬佩的伟大人物。 郁达夫曾说过: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 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有了伟大的人物, 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 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在那个黑暗痛苦的世道, 在那个冰冷绝望的年代, 正是有了郁达夫这样真性情的穷屌丝老愤青, 化自己的激愤、痛恨为实际行动, 用他一生的不幸痛苦、沉沦孤独, 在许我们后人,一个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金梦.仙履奇缘:郁达夫与王映霞[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李海燕.孤旅悲情:亚洲现代文学的先驱郁达夫[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3.高维生.郁达夫的孤影流年[M].北京:团结出版社,. 4.方忠.郁达夫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5.郁达夫.郁达夫自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6.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代十家旧体诗精粹[M].广州:花城出版社,. 7.钱理群,袁本良.二十世纪诗词评注[M].桂林:漓江出版社,. 8.郁达夫.郁达夫游记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9.郁达夫.茑萝集·日记九种[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10.郁达夫.郁达夫小说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11.余世存.郁达夫的浪漫与放荡[Z/OL]. 白癜风可不可以根治北京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