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有人说,出版是“遗憾的艺术”。拙文得以在省报刊登,自是喜事,但因版权及相关制度,至关重要的卫星图及历史航片,省报恪守法规,通常不发。对一般文论而言,也就罢了,对我的研究方向来说,却很遗憾。所以,此文并非既刊的简单复制。加上不受篇幅制约的从容论述和后期探索,其分量,至少双倍于既刊内容。由此,这条昌化人久久传颂的明代济民人工河,不是“呼之欲出”,而是随时可以亲履了!是否属实?欢迎辩难。是否“申遗”?不该我置喙啦……年,大堤尚未重修的昌化江北支流出海口盲河道。最美江口扑朔迷离

在拙文《昌化峻灵王庙碑史地考》(载《苏学研究》00年9月号)中,围绕苏东坡该碑及两座王庙,对昌化江口水文演变史进行了探讨。为免分散焦点,不少方面尚未涉及,本文转以昌化江出海口之变为核心展开探讨,既照应全面,又尽量与《史地考》少重叠。

昌化江是海南第二大江,由于附近就有峻灵山,可以登高俯瞰宽广的出海口,是其特色。只见江口数不清的横向水陆相间,晴日上天下光,一碧万顷,而夕阳西下,更是满目浮光跃金,映日不可逼视,令人叹为观止,因而获得海南“最美出海口”的盛誉。

这一大片水陆相间,哪些是出海口,哪些不是出海口,那个才是主出海口?人们恐怕并不明白。很多资料称昌化江经昌化港入海,看去顺理成章,其实根本不是。

昌化港即史上乌坭港,古代确曾是主出海口,但五百年前上游就湮塞而与昌化江水文绝缘,只能算是盲河道了。至于昌化港,二十世纪中期还是广东四大渔港之一,百来吨的渔船可泊数百艘之多,后来随着山林砍伐加重,淤积加速,当代只能停泊少量十来吨的小船,渔航地位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崔公河”是古昌化县最重要的水利设施,它在哪里?众说纷纭。原来,它引昌化江水入昌化港盲河道,缓解了明清昌化城的咸卤之苦,济民功绩不小。然而清中期后崔公河淤废,仅余其名,再后悄然消失,位置已茫不可晓。

▲司徒尚纪《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对昌化江口论述之一页

历代开发砍伐造成水土流失,下游淤积加剧,几乎是所有河流变迁史的主旋律。学界第一次对海南这种状况系统探讨,应该是年司徒尚纪先生在中山大学的博士论文《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出版后影响深远。

今天回顾其中关于昌化县的一些具体表述,不尽恰当,例如将隋唐昌化县治标示在昌化江北支流以北、将宋元昌化县治标示为杨柳村、将北支流标示为崔公河等等。但当时史料不全,司徒先生集中分析史书记载的各种水文劣变,将其与土地开发、森林砍伐紧密联系起来,确实是个重要创见。

笔者认为在海南诸大中河流中,昌化江变迁史属于最为惊心动魄而又扑朔迷离的一例。明清之间出海口曾发生三次改道,后来居上的主河道,至今默默无名,在人们口头附丽于昌化港。而崔公河的前身后世,又与出海口之变息息相关。

正是这几次改道,时而暴烈时而轻柔的江水,按流体力学生成无数洲渚软柔排列,散而不乱,最终造成出海口如凤凰尾羽般的丰富水道,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试逐一还原这段大江秘史。

▲昌化江三角洲凤凰尾羽般的河道。

三次改道主流淤塞

自隋至明前期,昌化江主出海口一直是今昌化港所在的河道,即二水洲北缘的昌化江北支流。县治在今“旧县”村,唐宋间运作良好,苏东坡拜谒峻灵山,就是乘船到“昌化县西”,在乌坭港(今昌化港略上游)弃舟登陆,或转换小船到县治的。史载最迟明前期,这一带的经典农耕方式就已相当成熟,枯水期农民在江心筑土木坝截流,以提高水位,再用水车抽水上田灌溉,发展了百余顷灌区。

到了明洪武中,随着近万谪发军户的陆续登岛,海南修筑多个千户所城,开启了大修城时代。所城通常与既有州县治同地,以便集中防守,然而,洪武二十四年()开筑的昌化所城(今昌化故城),却反常地远离当时的县治十余里,另行觅地修筑。

究其原因,一是老县治太狭窄,常年不受水淹的高处只是狭长带状,无法容纳千户所城;二是随着山区开发森林砍伐,元明之间水患日益凶猛,二水洲频频被淹,民生痛苦,官府已准备放弃旧治。

▲昌化千户所城残存的东城垣

果然,修城半世纪后的正统八年(),昌化县治迁入了水文安全的千户所城。此后半个世纪之内,昌化江出海口的南北两支流,接连湮塞改道:

昌江两岸,居民之(自?)乌坭港溯流而上,皆截流堰水,竹木为车,灌田百余顷。天顺间(-年),南流已塞;弘治辛酉(),北流亦塞,转南从三家港出海,附郭田上(土?)与军民病于灌汲焉。(万历《琼州府志》海南版10页)

这段记载,本文句读略异于年海南版,同时对个别字作了质疑订正。乌坭港在北支流下游,约今昌城村西南侧的江边。南流即南支流,史称南江,即今赤坎村北、旦场村南的河道;北流即北支流,史称北江,今两个“旧县”村夹着的良田故道。两条支流之间就是曾经四面环水的二水洲。

记载解读:天顺间,洪水堆沙堵塞了南支流尾段,到年,北支流前部亦淤塞。无处可去的洪水,转过来在南支流前半段、今“日新村”以北处,将二水洲拦腰冲出一条新河道,改由三家港入海(参见后附水文演变分析图)。而北支流前段一塞,后段即昌化港河道就与昌化江无关了,至今依然。

▲本文部分内容刊于上月3日《海南周刊》

更早的正德《琼台志》,从另一个角度记载了两支流淤塞及改道:

昌江……合流至侯村,始分为南北江。南江西流,经赤坎村后转南,出三家村,会海潮成港,故名南崖江,又名三家港。西南有吉家浐(潵),海船不时湾泊,昔设营堡守备。北江绕县治南流,西至乌泥浦,与潮相会成港,入于海,故名北港,又名乌泥港。船只出入,旧设烽堠守瞭。其北江水于弘治辛酉泛溢,冲埋田土,壅塞故流,俱从三家港出,至今军民病之。

文中“侯村”即今居候村,第一句“南北江”叙述清晰。三家港在哪里?史料甚少参照。而江流“经赤坎村后转南,出三家村”汇潮成三家港,方向显然误记,给考据增加了很大难度,不如万历志“北流亦塞,转南从三家港出海”的准确。

万历志同一词条,记述大同小异,相异之句为对南北江流向的微妙处理:“南江西流,经赤坎村转出三家村会潮,故名南崖江,又名三家港。”“北江绕县治,流至乌泥浦,会潮入海,故名北港,又名乌泥港。”对照地图,这两句均比《琼台志》描述准确。

地图可见,河道若经赤坎村后再转南,即已离开昌化江三角洲,整个南北支流地域将再无像样的江流,史载位于“县治南五里”的崔公河就变成无本之木了。本文推测南支流只是“尾段”淤塞,同样出于崔公河的基本事实。

古代地方志实地踏勘不易,缺乏专业技术,茫茫水潦艰难跋涉,编撰者未必都能亲到,加上可能的撮抄错误,方向表述出些错不足为奇。今人要准确解读,就必须在有限记载中去粗取精,多方印证,利用现代科学手段,依水文演变规律考量推导。

▲昌化江南北支分流点附近现状,江面宽阔,江水澄清,捉鱼者标示了江深。三代治所苦守北支

所以,冲出的新河道应是经赤坎村后转向西北,也就是今旦场村东北的河道,即东方市与昌化县的界河。这道河,当时成为唯一出海口,此后也是五百多年来昌化江的出海主流,而扑朔迷离的三家港即在其尾,当代咸田村西。政府划分市县界非常严谨,如是界河,原则上以水文部门确定的主河道中心线为界。

笔者曾撰文指:《琼台志》“昌化”舆图居民点及江流、岛屿表述清晰,北支流仍然畅通,当然也就没有三家港,说明该图底本必比弘治江流之变更早。但该文称无法寻得北支故道,乃因当时认识未深,方向不对,其实故道就在两个旧县村之间,现在是连片狭长良田。

北支上游湮塞,二水“洲”名存实亡,西部又被新河道拦腰截断。北支下游虽仍通海,却只有一条集雨面积仅60平方公里的靛村河淡水进入,根本压不住咸潮,久之连井水都是咸的。琼西苦旱,原有耕地缺乏淡水纷纷荒芜,居民日常生活都大成问题,成为对县治的致命威胁。

▲旧县村及二水分流处现状细部

历史上的昌化县三个治所,全都在昌化江北支流,旧县村在两流始分之端,在水文劣化前确实是最佳位置。后来的两个,在北支流淤断后一直与咸潮苦苦争持,全县经济也急转直下,可见北支流对昌化是何等重要。

为什么不在另两条支流旁边再择新县治?原来,只有北支流以北,才有略高之地可以依凭。整个昌化江三角洲除了旧县村那一点天然高地,都相对低平,大洪水一来统统淹没,甚至连北支流淤塞段,此时都将成为泽国,无一幸免。所以,其余支流都没有可充当县治之处。

北支流淤塞后,尽管嘉靖间先后将原属儋州的抱驿都两图及南罗都半图,将近一百三十顷田地拨归昌化,儋昌间改以珠碧江为界,延续至今,但依然无法改变昌化的困境。唐宋昌化小县尚存的那点持重闲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昌化江三角洲水文演变追溯图,白字为当代村名,红字为三处故县治。

▲上图横置再发,争取较大清晰度

居功至伟的崔公河

北支淤塞一代人之后,千户指挥官崔瀛慨然率军民开凿一条约四里长的人工河,以引昌化江淡水。这便是昌化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崔公河:

崔公河:在县治南五里。城池濒海,井水卤涩,城中人民苦于饮汲。嘉靖八年(),海南卫指挥崔灜署所事,乃率军民自城南五里开拓,接大江之许(浒),导其顺流而西,绕城达乌坭港出海。军民至今利于灌汲,名曰崔公河。(万历《琼州府志》海南版10页)

从地图上看,崔公河南端引水口,必在今杨柳村与旦场村之间的河道弯曲处,自南向北略偏东(方志称“导其顺流而西”方向也错)将江水引入北支下游,里程符合史载。由此以淡压咸,相当程度改善了乌坭港水道的水质,居民可以在潮落之时,趁淡汲饮及引水灌溉。

此后大概到清初,南支的湮塞沙泥再被洪水陆续冲开,与三家港水道形成双龙出海的新格局,直至当代。南支末端即当代英潮港,三家港水道到了当代不但港已消失,连三家港名字都鲜有人知了。南支老水道看去虽然较宽,但无论江深与流量都不如三家港水道,这个区别,四面环水的旦场村村民最是清楚。

▲网图:旦场村南的昌化江南支流。

谭麟东摄

清代方志对南支重开并无记载,然而可以看到若干蛛丝马迹。例如康熙《昌化县志》卷一“海港”记载三家港:“蛋(疍)场港,今浅;南港,即三家港,今浅”。虽然《琼台志》已有“南港,俱沙浅”之载,但未注明南港即是三家港,事实上当时未必就是。不同年代的地名、港名,不知不觉会因实地之变而变,从中或隐隐表述了南支流重开,导致三家港变浅。

到道光《广东通志》:“南江西流,经赤坎村南(按应为西)出,会潮成港,名南崖江”,没提三家港,很像描述南支流故道。光绪《昌化县志》照引用,而且南港、三家港位置出现重大偏差:“南港,即三家港,在城西南四十五里(其实位置当为十五里),纳南江水”。这可能反映三家港湮废年久,连县志都不明其位置了。

随着南支流复畅,三家港水被分薄,加上自身的人工河道年久淤塞,崔公河引淡就日益困难,最终废弃淤塞,清中期以后,同样连位置都模糊了。

▲同治《广东图》中的昌化江口,标示了海上沙线,有“赤坎铺”。村落位置未尽准确。

此事,从晚清记载的赤坎渡口可见端倪:

赤坎河渡,即崔公河渡。在城东南,原有渡船一只,年久朽坏。道光十六年……设渡夫二名。(光绪《昌化县志》海南版页)

赤坎渡,康熙《昌化县志》未记载,笔者推测大概在乾嘉之间新设。赤坎村在南支流南岸,同治《广东图》在相应位置标示了“赤坎铺”,成为清后期地方志正文尚未记载的驿道新设铺舍。这进一步明确了赤坎渡的位置及官渡性质。可以确认,赤坎河渡是丰水期的南支流船渡,与崔公河南口(引水口)至少隔了五六里。“即崔公河渡”说明设渡之时本地人已不知崔公河位置,仅出于追慕先贤而名之。

到晚清咸同间,昌化县断断续续修筑新县城(今新城村),因为这里密近靛村河口,淡水较有保障,至光绪间短暂将治署迁入。这是县治对摆脱咸卤水情的最后一次挣扎,终因新城综合条件太差,此次迁治还是失败了。

一旦开始修筑新城,便确证着崔公河已完全成为历史。

▲昌化江主流出海口。借00年版《昌化镇志》照片追溯相关历史位置。半世纪前踪迹宛在

文末,附上一帧年代的航拍照片。航片上,笔者推断为崔公河的位置果然有一条清晰可辨的河流故道,直观地为我们展示了五百年前昌化人民开辟的这条人工河。

崔公河回来了!

为什么判断是故河道?航片是的沙土路不会是深色,而且也不可能专门通往滩涂。年代,大规模平整土地、增加耕地面积的工作尚未开始,淤塞多年的河道依然地势低湿,草木葱茏,与周边沙滩迥异。河的北段渐淡渐消,就可能有耕地开发的原因。这条全程粗细规整的细线,在整个航拍图上是个特异存在。

▲年代航片(下)与卫星地图对照,清晰重现崔公河,红箭头所指处就是。

▲卫星图崔公河特写

0世纪下半段,是海南山林砍伐最快、水土流失最剧烈的时段。细细对照相差半个世纪的这两张“天眼”照,可以看到昌化江出海口河道变动已经相当大。例如,当代卫星图上旦场村与杨柳村之间江段的那个大弧形,五十年前还是直直的,像一大缕乱麻。

在航片位置引领下,当代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崔公河南半段虽然已被当代江心吞食,但中间相当长一段河道的线段,依然清晰保留至今,不过,很可能已改为田间便道了。

现在,这条五百年前的人工河不是“呼之欲出”,而是随时可以亲履。

往期文章追溯儋州古城的肌理实地再考坡翁“汲江煎茶”黎母岭今古钩沉山海赛道的古远历史追寻史图博之:那邦山与冯虚峒揭秘大航海时代的乐罗辉煌史《多港峒轶事》入载《乐东文史资料》纷纭多变,初建大县:陵水保亭史地志⑦晚清民国琅瑥椰根,秘史追寻:陵水保亭史地志⑥明清永乐抚黎舆图久远:陵水保亭史地志⑤明初人文地理分流顺势:陵水保亭史地志④明清好大的一个“宝停司”:陵水保亭史地志③清代大内良将敬黎总镇:陵水保亭史地志②清初温雅弓名保亭出世:陵水保亭史地志①清初“海判南天”古石刻新考何处葫芦铺,邢邱相送西溪行万历大地震,堰塞湖断东驿道乐东县因何得名?同治《广东图说》:海南漏辑的重要地理志明槟榔树下麦浪翻——明清“小冰期”海南故事明初海南州县舆图:黎史研究的特殊宝库“花梨之战”与“皇帝洞”石砌工事:秘藏三百年该为“海判南天”古迹立新说了!“海判南天”大量成说受质疑,新说蓄势待发论苏诗《汲江煎茶》必作于儋州苏诗一个字,红树林记载史前延一倍十年一剑,寻回明清社会骨架的《琼崖古驿》椰子卖一毛钱的年代,天涯海角有多孤寂?《琼郡地舆全图》:张之洞治琼理念的艺术宣示史有明载琼南工程遗迹之最——海南唯一宋代人工河二十岁的机场,六百岁的“美兰”

涂公传奇①-⑤

关于作者知青时与这座热岛结缘。多年来痴迷海南文史,秉承“左图右史”治学原则,自谓是一名耕古拾遗的民间学者。年初以来,以

多港峒客网名发表百余篇海南历史文化探索文章,每半月必有更新。曾在《岭南文史》《海南日报》《三亚日报》《天涯华文》《现代青年》《中国三峡》等报章发表学术性文章数十篇。海南师范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特聘研究员。三亚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

留言区聊两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ejiuzx.com/gjsxw/92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