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用仪器治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671549.html 以下是正文 随着时代的变迁,价廉物美的塑料制品渐渐替代了竹制品。竹器制作日渐式微,篾匠这门古老的行当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传统文化的回归也让竹制品有了一席之地。 “竹饭盒5元一个,竹篮30元一个。”“这饭盒我要10个,乘飞机不好带多了,不然还想买一些送朋友。”在红河县迤萨镇的街头,从北京来红河县采风的王女士被街头彝族女篾匠的竹编所吸引,一口气向女篾匠张明仙买了10个竹饭盒。 “我12岁时看到寨子里的篾匠在编织篾器,有空就在旁边观看、揣摩,14岁就开始自己编了让父母帮去卖,当时饭盒一个卖1角或者1角5分,现在卖到5元至10元一个。”张明仙告诉记者。 张明仙现年71岁,家住红河县石头寨乡车马龙村委会岑沟寨村,她19岁结婚后忙于农活,有数年的时间没有从事竹编。年,张明仙认为孙子已长大,自己的时间充裕了,何不重操旧业呢?这样既传承了篾匠技艺,也可以为家里增加一些收入,为子女减轻经济负担。 说做就做,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张明仙经过多年磨炼,已经能达到精熟的程度,对竹子的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工序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经过她剖出来的篾片粗细均匀,青白分明,编的篮子、饭盒、饭兜、竹包、簸箕、筛子、洗帚等精巧周正,耐用,不仅乡里人喜欢用,也吸引了城里人前来购买。 “我们农村人闲不住,闲着也是闲着,每天靠自己的技艺挣一个百把元钱,这样也能为自家里的脱贫致富出不少力。”张明仙告诉记者。 在张明仙的带动下,石头寨乡、甲寅镇一带的近百名彝族妇女依托本地丰富的竹子资源,纷纷捡起即将失传的彝族竹编技艺,农忙时在乡里从事竹编,农闲时走出大山,到县城里摆起了竹编地摊。 现在,竹编成为了石头寨乡、甲寅镇等地妇女们的增收渠道,彝族妇女篾匠们形成了一支队伍,她们边制作边销售,也根据客人的需要进行编织,所生产的彝族竹编工艺品不仅深受当地人喜爱,也得到外地游客的青睐。 图文/马永林 编辑:木子李、小六子 审核:马永林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梦想红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