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州庆·辉煌60年”征文启事 在红河州建州60周年到来之际,为弘扬主旋律,宣扬正能量,充分展示建州60年来,我州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和红河各族人民团结奋进、争创一流、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积极营造喜庆、祥和,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节日氛围,本报面向全社会开展有奖征文活动。 征文主题:“团结进步繁荣发展”,反映红河60年来的发展巨变。 作品体裁:新闻、诗歌、散文、书法、摄影、绘画等。题目自定,抒发真情实感。 作品要求:新闻作品字数控制在字以内,文艺副刊作品字数控制在字以内,书法、摄影、绘画作品一律以图片形式提交。应为原创作品,严禁抄袭,自行保留底稿。 征文时间:即日起至年10月31日。 投稿方式:《红河日报》邮箱hhzrbs . 来信来稿中应注明“喜迎州庆·辉煌60年”征文,一稿一投。一经采用并评奖后,红河日报社有优先使用并进行宣传的权利。红河日报社 年2月11日 一份考古手记,揭秘个旧冲子皮坡“古冶炼遗址” 文|刘学林 责编|小一 流逝的岁月,曾经的过去,乡土的情怀,心头的记忆。瞬间,驻足在那青绿的山谷,缓坡的地里,23年前的时光,卡房冲子皮坡的遗址,远古冶炼的火焰。一切,好像是那样久远,一切,又好像近在眼前,是那样真实清晰。 村民挖到铜钱陶罐 年3月14日,是星期天,卡房镇的赶街集贸交易日。当时,我们的上班时间为周日至周五,星期六休息,主要为来赶街的村干部及群众办事提供方便。大约10时左右,只听见路赶藤村党总支书记范秀英,一走进镇文化站就叫:“小刘、小刘,你们去看一下,在路赶藤村与小菁口村之间的公路边包谷地里,他们挖铅矿砂时,挖出些小罐、铜钱、铜盆什么的。” 向相关领导作了汇报后,我们赶到了现场。这时,我们才发现,村民挖掘铅矿砂位置,在两山对峙的左边沟谷的坡地上,距公路约60米,开挖的裸露面积大约在㎡左右。 冲子皮坡发掘现场远眺 经询问现场工人,他们说:“在现场发现出土的东西有几枚铜钱、陶罐和一个铜盆。” 同行的刘星明副镇长闻听后,命令他们马上停工,等政府调查处理。又问出土的东西在哪里?他们答在小菁口村。我们马上折返回小菁口村去拿出土的东西。 小菁口村距冲子皮坡2公里左右,位于路赶藤村委会驻地西南面山区,有农户30多户,全部是汉族,因地处山菁口而得名。 我们到达小菁口村后,马上去找了在冲子皮坡挖铅矿砂的老王他们,在范秀英书记的介绍下,我们说明了来意,并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条款进行了宣传。 老王他们理解了我们的做法,他们表示,文物属国家所有,以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会把他们挖到的东西交给国家,不知者无罪,只要不追究他们的责任就行了。 刘星明副镇长马上表态说:“只要你们把东西交出来就可以,我在这里代表政府表态,保证不会追究你们的任何责任,根据你们的贡献大小,还会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 老王他们愉快地把挖出来的东西,陶罐、五铢钱、铜洗(残)等交给了我们带回。 第二天,我把东西送到个旧市博物馆张宗凯老师处,并告诉他,东西在离黑蚂井村约5公里处路赶藤村与小菁口村之间的公路边,干矿挖出来的。 张宗凯老师闻听后,兴奋异常,激动不已,马上用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州文物管理所尹天钰所长。 由于此事重大,但仅凭挖矿发掘出来的东西,难以判断,冲子皮坡的东西是属于墓葬随葬品,还是窖藏,或是古人偶然遗弃在此?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大道副所长听到州里报告后,没过几天,就和他们所里的戴宗品、何金龙老师赶到冲子皮坡进行现场勘察,经他们初步考证,认为应该是一个冶炼遗址,要进一步搞清情况,有必要进行科学考古发掘。 考古现场 出土物件 年5月6日,个旧卡房冲子皮坡冶炼遗址的科学考古发掘正式开始。 省州市联合考古队合影 发掘遗址现场为喀斯特地貌,多为裸露的石灰岩山峰。按王大道老师们的初步调查,冲子皮坡冶炼遗址现存面积比较集中的有余平方米,而且,在遗址周围2平方公里范围内都有分布。 考古队员在考古现场布探方 个旧市电视台在现场采访 总的发掘情况为:柱洞17个,冶炼炉1座,烧炭窑1座。 冶炼炉 烧炭窑 出土遗物按质地可分为陶器、原始瓷器和金属器。器物多数为采集,而发掘出土的数量极少。 陶器:完整的陶容器仅有采集的1件。包括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类,夹砂陶类为炊器,常见褐色,可辨器形仅有微凹圜底的罐1件;泥质陶有罐、弹丸等,罐为水器,陶器纹饰有印纹、绳纹、旋纹等。 罐:完整的仅有泥质褐色印纹陶罐1件系采集,微侈口,尖唇,短领,鼓肩,大平底略凹,饰印纹,口部有13道记事刻痕,口径15厘米、肩径24厘米、底经17.2厘米、通高21.5厘米。 印纹陶罐 弹丸:1枚,直径2厘米。 原始瓷器:2件系采集,形制相同。侈口,平唇,溜肩,鼓腹,大平底,有青釉纹一道,口径11厘米、腹径17.2厘米、底径11.5厘米、通高13厘米。 原始瓷器 金属器:包括钱币、青铜、铁、铅、银等器,共计10件。 五铢钱:2枚系采集。五字笔画饱满,为东汉五铢。 五铢钱、银手镯 青铜器:其中斧、泡各1件系采集,斧敞口内外各有一折,口上立二辫索耳,浅腹略直,圜底,腹部饰弦纹一道,口径21.2厘米、通高11.6厘米。铜泡,盔形,内立小尖形小柱,直径2.2厘米。 铁器:1件。圆弧形残片,已严重锈蚀。 铅器:2件系采集,其中完整的1件,另一件为残块。圆环形铅锭,环的截面为方形,表面已氧化,重克,外直径15.5厘米、厚3.8厘米。 铅环 银器:3件,包括银镯1件、指环2件系采集。银镯,截面为实心圆形,外直径7厘米。指环,外直径2厘米。 遗址的年代之谜 经过发掘和调查,对冲子皮坡遗址冶炼工艺已有一些粗略的认识。首先是矿料来源问题,该遗址并不处于矿床旁边,现在尚在开采的新山矿位置距该遗址约4公里,这说明当时的采矿是一道单独的工序,是由非冶炼人员开采的。 从冶炼炉的情况可以看出以下特点。冶炼是在坡形底熔炉内进行的,便于炼出的液体金属流出炉外,完全不同于湖北铜绿山的早期冶炼炉;对自然风力的充分利用,在面对西南季风的方向留有通风孔;每炉冶炼的规模已很大,若使用高品位矿砂,一次即可炼出相当数量的金属。 该遗址冶炼的是何种金属的问题,据《汉书·地理志》益州郡云:“贲古,北采山出锡,西羊山出银、铅,南乌山出锡”。冲子皮坡这一带,基本可以说是西羊山的位置,应当为出银铅之地。 此次发现的重达克的铅锭,经测定“主要为金属铅及铅的氧化物”。又据对炉壁上附着板结物及炼渣所做光谱定性分析报告,含铅、锡量都大于1%,只是银含量极小。另外,在现场采集的还有含大量铜氧化物的炼渣。但这些都难以说明冶炼的究竟是什么金属,只能推测为炼铅、银、锡、铜当中的一种或几种。 而从遗址出土的泡沫状渣上取得的样品,经分析后表明,个旧冲子皮坡确系一处冶炼遗址,很可能是使用明朝共生氧化矿石进行还原熔炼并添加锡矿而获得铜铅锡合金的遗址。 关于冲子皮坡冶炼遗址的年代,发掘中未发现能够说明年代的出土物,层位原本较清楚的,附近又因群众挖矿破坏无遗,但探方正布于采集遗物处。进一步的调查说明,这一代的矿渣曾非常多,已被当作铅矿出卖,采集的出土器物系出于布满矿砂的坑中,正是群众在掏出坑中矿砂时发现的这批器物,因此这些器物应视为一处窑藏。 这批采集器物的年代,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两枚东汉五铢钱,其它铜斧、陶罐、原始瓷器等,也是典型的东汉时期遗物,但,无出土器物说明年代。当然,该遗址另外的区域是否有其它时期的堆积,尚待进一步的发掘。 后将该遗址炭窑中采集的木炭送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做碳十四年代测定,结果为距今±69年(公元±69年),约为明末清初。冶炼遗址的年代应与之相同。据清吴其浚《滇南矿厂图略》记载之炼铜炉为方府圆顶,筑炉材料为土坯,及炉壁收口等迹象较为符合,也证实遗址年代当与吴其浚所记年代相差不远。 这就说明采集的东汉时期遗物和冶炼遗址的关系不大,用采集的遗物来证明冶炼遗址的年代问题更是不科学的,窑藏和冶炼遗址的关系更大的可能性应该是一种历史的错位和巧合。证明年代的东汉时期印纹陶罐、釉纹陶罐、青铜斧、五铢钱等遗物,应该是窑藏出土,而在发掘中未发现能够说明年代的出土器物。 这就给卡房冲子皮坡古冶炼遗址的断代,给出了最为权威的说明,即该遗址为明末清初的古冶炼遗存,而不是我国东汉的古冶炼遗址。 周边村大量炉渣之谜 为了进一步搞清冶炼遗址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年5月底,由时任红河州文物管理所所长尹天钰、文物干部朱云生,个旧市博物馆副馆长张宗凯、文物干部段如刚及卡房文化站干部刘学林,对卡房镇龙头寨村委会小河沟村进行考古调查。 小河沟发掘现场 小河沟村位于龙头寨村委会驻地南面半山区。因坐落在有两股泉水汇聚的山冲小沟旁而得名。村子周围堆满近成千上万吨的炼铜炉渣,夹有少些孔雀石。在布了一个5×5平方米的探方调查清理时,发现冶炼炉底一个,出土“乾隆通宝”钱币1枚,据此把冶炼遗址推测为清代冶炼遗址。年12月27日,由个旧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个旧市志记载“随着中原文化的渗透,锡、银、铅采冶业兴起,东汉时,生产已形成分工协作的较大规模。明代,银、铜业兴盛,清康熙后,锡的采冶渐旺,以致矿区商贾辐辏,烟火繁稠。” 这就从考古的角度,用出土及征集文物证实了清康熙后,个旧矿区的采冶业兴旺发达。 在卡房新山矿区,遗留的亿万吨冶炼后的铜矿渣,遍布所在的三个村委会,即路赶藤村委会、龙头寨村委会、龙树脚村委会所辖的20个村小组的地面上。据当地村民介绍:“从解放前到现在我们不知拉了多少吨铜铅渣去垫路盖房、修猪圈,而且,铅渣粉(冶炼后的废弃物),还为集体经济和个人收入的提升,贡献了不知多少千万元而无法统计。” 这是什么人、什么朝代留下的?当时冶炼金属的用途及去向在哪里,似乎成了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 这样大规模的金属冶炼遗弃物,不可能是个体冶炼加工后留下的,在一定程度上,这只可能是国家行为,查遍我们所能见到的云南省地方典籍,没有找到对这个事的只言片语的记载。 于是,一个大胆的猜想和假设,逐步在头脑中成型,这样巨大量的金属冶炼废弃物,是否和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平西王吴三桂有关呢? 吴三桂像 顺治六年(年),吴三桂镇守云南。据蒙自县志记载:“年(顺治8年),清军入滇,吴三桂兵至临安,攻占蒙自,击败大西军。”这个时间记载是否有误,在此存疑,但,吴三桂攻占蒙自,是不争的事实。而属蒙自县辖的个旧矿区,对有野心的吴三桂而言,绝对要把矿山的财富纳归为己有。矿业的开发应该是其主要的经济支撑。出于军事和防范清王朝保密的需要,才有可能在历史的典籍中,对此事无只言片语的记载。 因而,我们可以说:“个旧卡房冲子皮坡明末清初的古冶炼遗址,不仅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更是通过堆积如山的冶炼遗存,在历史的星空中,透过历史的缝隙,去还原、解码,寻找事件脉络发展延伸的走向,去探寻地方史上的历史真实,大量遗弃的冶炼铜渣,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图片为资料图片) hhrb_rw邮箱|rwhh.cnQ群|长按上面图片,识别安徽白癜风医院北京有白癜风专科医院吗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ejiuzx.com/gjsxw/60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