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需要注意哪些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73124.html 掌上春城讯9月23日,“美丽蝶变——全国党报媒体社长总编看红河”活动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启动,来自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70余家媒体的多位社长、总编及全媒体记者实地走访弥勒、开远、蒙自、元阳、建水等地,深入细致地体验、感受红河州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以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各项成果。 潮涌至红河,美丽蝶变时。千百年来,滔滔红河水不竭润泽着哀牢山两岸,广袤红土地养育着勤勉躬耕的红河儿女,一幅辽阔壮美的新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在连续3天的实地走访中,媒体代表们领略了哈尼梯田的绿色生态之美,惊叹于千年建水紫陶的精湛工艺,也深度体验了彝族村庄的非遗文化魅力和考察了太平湖森林小镇荒山变“金山”的发展成色。 元阳梯田风光 擦亮生态靓州新名片 “两山”理论在红河的生动实践,描绘出绿色、生态、美丽的动人底色:从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元阳哈尼梯田、令人沉醉的屏边大围山、美丽的石屏异龙湖畔,到“多元支撑、绿色发展、生态新城”开远的华丽转身,花枝不断四时春的美丽景象无处不在,蓝天碧水净土的“生态福利”可触可享。 9月的红河秋意渐浓,位于元阳县的哈尼梯田遗产区,一片片、一层层金黄的梯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微风从山顶的森林、山间的村寨和梯田间拂过,稻田里翻起了金色的浪花,惊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依托这片梯田,当地各族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各民族团结共荣。 沿着沟渠和水流,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一览无遗:每个哈尼村寨上方都矗立着茂密的森林,下方是最高可达级的梯田。发源于森林的河流沿着高山森林而下,经过竹子搭建的水道流经村寨,滋养着村寨的人们,水流依次浇灌梯田,又滋养了孕育哈尼人民的梯田红米,并最终沿层层梯田汇入江河。江河中的水在亚热带气候的作用下,升腾凝结后重新回到森林。森林长存、水流不息,梯田中的水时时更新,如此循环反复,梯田和村寨生生不息。 粉色美女樱种出了新高度,刷爆朋友圈;别具匠心的大地艺术景观《太平公主》,红透了大江南北;黄金菊陪衬美女樱,一粉一黄,一主一副,彰显着太平湖森林公园的多姿多彩……站在太平湖森林小镇的最高处,极目所至,一个个“湖泊”遍布,湖边绿树成荫,游客漫步其间,享受着这方天地间的生态美景。谁能想到,这里曾是石漠化严重的荒芜之地,如今来了一场美丽蝶变。 弥勒太平湖森林特色小镇 在一系列的探索和治理实践过程中,太平湖因地制宜地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太平湖石漠化防治体系与模式,目前已形成山顶生态林保育带、山腰绿化景观林过渡带、山底复合农林缓冲带、湖滨防护林隔离带、湿地水生植物净化带组成的立体综合生态修复体系。太平湖的石漠化防治起步于苗木种植,一路发展,如今已建成余亩的苗木产业基地和特色花卉基地,青山绿水、五彩花卉中的太平湖,呈现出无限魅力。 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坐拥丰富的人文、民俗、生态旅游资源,如何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如何在融合中守正出新,产生叠加放大的倍增效应,一直是红河州探索的重点。以“健康生活目的地”为抓手,红河州发挥“三千四百年”文化旅游名片优势,抓住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机遇,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独特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边地文化焕发出璀璨光芒,一条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的新路径日渐清晰。 红河州弥勒市可邑小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的发源地。这个有多年历史的彝族阿细村庄,曾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 民族文化承载着可邑小镇的灵魂,游客来到小镇可以体验、观赏阿细人节庆、祭祀、歌舞、婚俗等传统文化,“密枝仙境”则保留着当地原始森林风貌,原汁原味的农家乐让阿细美食端上游客餐桌……依托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紧扣彝族阿细传统文化,可邑小镇已经成为集古村旅游、养生度假、民族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民族风情特色村寨,为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人文之旅的深度体验。 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是一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所在。千百年来岁月的积淀,为红河州留下了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在这里,历史文化名城临安古城、第一条跨出国门的滇越铁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拥有百年历史的蒙自过桥米线、个旧锡工艺等历经千秋,韵味悠长……行走于这片土地上的山水城林之间,既可以感受到让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生态,也可以触摸到蕴含其间的历史肌理与文化记忆。 年4月15日,滇越铁路通车至蒙自碧色寨,使最初只有十几户人家的碧色寨迅速成为一个异常繁忙的中转站和贸易集市,更是成为云南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商业性质的转运机构、公司、货仓等应运而生,各式餐饮、旅馆、商铺也相继出现。经过岁月的洗礼,铁路文化、法式建筑、特色民居石头寨在这个偏远小村奇异融合,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众多省内游客都慕名前来打卡。 自古以来,红河州就是中国西南地区通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作为明清时期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红河州建水县的临安古城在千年的朝代更替中展示着边地要塞的重要地位,也成为汉文化在西南边陲传播的重要基地。拥有年历史的临安古城至今仍保留着相对完整的城池格局和传统街巷肌理形态,堪称“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注重民族文化发掘,盘活珍贵的人文历史资源,为旅游景区注入新的活力,打造出过硬的旅游品牌,是红河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元阳梯田文化旅游丰收节 谱写产业发展新篇章 “以前成天灰蒙蒙、臭烘烘的开远市城区,现在变得天蓝水碧、绿树成荫、鲜花常开。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感受到现在的开远是最美的。”开远市民梁兴福感叹道。 开远市是典型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曾因拥有长江以南最大的露天煤矿等企业声名远扬,也因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而饱受诟病。为尽快扭转环境质量差、经济发展受制约的被动局面,开远市坚持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实行严格管理,加大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惩处力度,多措并举推动企业防污治污,实现了“一煤独大到多元支撑、黑色经济到绿色发展、污染之城到生态新城”的华丽转身。 走进开远市小龙潭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一排排蓝白相间的厂房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宽敞干净的厂房内,一桶桶乳白色的豆浆冒着热气,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一杆杆金黄色的豆腐皮挂满厂房,十分壮观……立足现有条件,开远市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速调整优化以煤为主的经济结构,努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道路。 “热电汽联产”模式正是开远市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举措。这一举措促使火力发电企业向热电汽企业转型,既为众多小企业提供所需能源,又化解了过剩火电产能,激活了煤、电,延长了产业链,为培育以热电汽为主要生产要素的轻工业集群创造了条件,实现了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生产方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以花为元素的知花小镇“芳容”初显。鲜花交易会展、特色商业街、鲜花主题酒店三大核心功能区共同推动产业、社区、文化、旅游、生态多功能协同发展,一座“田园新城”“花海世界”正悄然呈现。 这座未来可期的特色经济小镇绝不仅限于“引得游人织”,其魅力更在于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发挥产业带动效应,用田园综合体的理念来规划水利设施、民宿、农家乐等,培育休闲旅游业态,形成农业产业新的引爆点和增长点,真正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蒙文砚高速公路新安所立交 开启自由贸易新时代 云南省红河州地处滇南,接壤越南,拥有长达公里的国境线和3个国家级口岸。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我国陆路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肇始地。 从红河岸边越南商贩的第一声叫卖,到中亚国际货运班列将货物送到国门之外;从年蒙自正式开埠通商,到年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以下简称红河片区)挂牌成立……如今,这里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和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 红河片区使红河的对外开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一年多来,这块“试验田”充分发挥“沿边+跨境”两大优势,围绕项试点任务,大胆试、大胆闯,首家边境贸易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开具云南省第一张边民互市交易增值税专用发票;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改革试点率先落地;成功办理云南首笔电子单证外汇业务;推行“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改革创新举措在这片14.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次实践。 自河口县南溪河口岸关闭自行车通道后,延续多年的“自行车推货过大桥”现象彻底消失。这场颠覆式的变化源于红河片区的制度创新探索——依托中国—东盟(河口)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园平台,边民互市贸易过检送货不再采用“自行车推货”方式,转由“拼车”模式所取代,进入规范的流程化管理。 在产业园一楼,中国边民伍林正在申办过关货物的运送手续。他在“东盟河口跨境电商产业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