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丁兰英是楚雄州南华县红土坡镇人,她用小小的绣花针,以绣娘的真情与刺绣技艺,团结众多姐妹,走出大山,搭建起致富大舞台。先后荣获云南省刺绣大师、楚雄州“彝乡名匠”、云南省“国家手绣制作工考评员”、高级手绣制作工称号。现任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总经理,云南楚雄创承彝绣“妈妈制造”合作社社长,楚雄州彝族刺绣协会副会长,南华县旅游商品协会副会长。她通过彝族刺绣,成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传承彝族刺绣搭建致富平台

彝族刺绣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先辈文化的一种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彝族刺绣种类繁多、丰富多姿、制作精美、异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年6月7日,彝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丁兰英深知彝州女子善长刺绣,五彩斑斓的饰品显示着精深的刺绣技艺。那银光闪闪,绣花簇簇的满襟大围腰,绣满鲜艳花朵、别致精巧的花鞋,做工精美的头帕、飘带等,都显示着彝州女子的心灵手巧。每个彝家姑娘都有一个绣制精巧的针线包,用以放花线、花边及各种绣制图案,田间小憩或其他闲余时间,她们便习惯飞针走线,绣出幅幅精美图案。丁兰英是南华县妇女创业致富的带头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己富了,还带动贫困妇女共同致富,努力实践着“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思想。公司成立以来,配合相关部门,先后到大理、德宏、红河、楚雄等多个州县进行刺绣技艺传承培训期,培训人数达人次,其中,建档立卡户人,残疾人人次,涉及彝族、白族、回族、瑶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走出大山奋斗改变自身命运

丁兰英之前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从年7月到年5月在家和妈妈学习彝族刺绣,年5月到年10月到广东服装厂打工,她有着四年的打工经历,在外出打工之前,她在红土坡镇上开了一个刺绣店,可是小店的经营并不好,没多久就经营不下去了,但是她又不甘心,她觉得自己应该到外面去闯一闯,学习一下服装设计和加工,没想到,这一去就是4年,直到年10月份才踏上返乡之路,重操旧业。年8月,南华美食文化节期间,一个偶然的机遇,她下定决心,把刺绣店迁到南华来,经营了两年,年9月投资万,注册了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他们以传承民族刺绣工艺文化,带领农村妇女巧手致富,实现企业及员工社会价值为目标,用爱和情感传承工匠精神,将纯手工刺绣做到极致,打造私人定制高端产品为奋斗目标。“刚从广州打工回来时,我很迷茫,感觉找不到方向,而且生活压力也挺大。”在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剌绣加工厂里,丁兰英回忆起那段最艰难的岁月时说,经过艰难抉择,她决定用家里的积蓄租门面开个小店,把从小跟母亲学的刺绣技艺当成谋生的工具,创业并不容易。丁兰英东挪西借凑了钱开了家临街的刺绣店,房子每月房租也不便宜,而且在她最艰难的时候月销售额还不过百元。“当时跑到装裱店、工艺品店求人家代销,但效果不太好。”丁兰英说。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虽然当时刺绣市场不景气,但丁兰英却是越做越爱这项技艺。“当时好多人劝我改行,说不如干点别的。我觉得刺绣是一项传统技艺,如果失传了非常可惜,虽然创业很难,但我觉得有责任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丁兰英说,她总觉得大家终会认识到刺绣的价值。好在现在一切都有了好的开始,一切都是值得的。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剌绣加工厂的创立,为非遗传承探出新路。

带动贫困妇女把苦日子变甜

致富不忘乡邻。丁兰英生活改善后,始终不忘家乡的人。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成立五年来,紧跟脱贫攻坚的步伐,在县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人社局、妇联、旅游局、民宗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大力开展刺绣培训班,现在加工厂有手艺精湛的固定绣女人,其中建档立卡户人,残疾人48人。丁兰英因为自己从小受过苦,在看到别人苦的时候就忍不住想要帮别人一把,现在在她的公司里,有40多位残疾人在长期就业,签有劳动合同、稳定就业建档立卡户员工54人。在丁兰英看来,农村妇女围着锅台转之余,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她们多学一门技术,就多一条脱贫的门路。同时,还带动农村绣女多人,加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步伐,也带动了农村贫困妇女就近就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丁兰英在靠传承刺绣技艺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让刺绣艺术成为当地不少残疾人和贫困户致富的“金钥匙”。近五年来,产品从建厂时的单一加工制作民族服装到现在的多元化产品开发,研发制作了包括皮质双肩包、手提包、手拿包、羊毛披肩、真丝三角巾等多个种类的多个产品,真正实现了民族手工艺品多元化发展的好势头。年年底实现生产产值万元,净利润万元。产品远销于新加坡、法国、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昆明、大理、丽江等地。这些年丁兰英制作的作品,先后荣获金银铜奖40多项,多次受到省、州、县党委政府的表彰,同时还带出一大批巧手绣娘,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实现了她人生的梦想与传承。

非遗扶贫拓宽文化扶贫道路

在丁兰英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她的作品,无论是人物肖像、花鸟虫鱼还是静物风景,均栩栩如生。非遗传承人丁兰英通过带动当地妇女致富,既用非遗扶贫拓宽文化扶贫之路,也夯实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基础,培养了众多传承人,这是一种双赢。“非遗需要在创新中传承,也需要在传承中创新。”丁兰英说,从以前主要绣在被单、鞋子,到现在拓展到服装、装饰画、抱枕上;从以往手工制图,到如今电脑制图;从以往独乐乐,到如今带动贫困妇女众乐乐,刺绣艺术在创新传承中得以新生。经过这些年的打拼,丁兰英用汗水浇灌的荣誉之花不断绽放。年3月楚雄州妇联授予丁兰英“学科技女能手”荣誉称号;年8月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年11月云南省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年2月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组委会授予“最佳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师”荣誉称号;年8月楚雄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彝乡名匠”荣誉称号;年12月南华县党委政府授予了丁兰英“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丁兰英是南华的文化能人,她是文化扶贫中重要的一分子。在丁兰英的带动下,群众有了手艺,脱贫会更稳定更可持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群众基础,才不会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在丁兰英的带领下,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已有管理人员5人,彝族刺绣专业培训教师10人,并且有4名专业教师取得国家“手绣制作工”考评员证。为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进一步发扬彝族传统服饰和工艺品,丁兰英采用一人带一片,十人带全面的方法,带动和指导周边的富余劳动力在家手工作业。丁兰英对加入公司经营的绣娘十分关心和爱护,对未加入公司的绣娘,她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发放原材料,让其加工后,以质论价,高于市场价格回收,业余绣娘们十分满意,她们说:“给公司搞刺绣,既可以搞生产,又可以做家务,还可以挣钱,真是一举三得”。公司越向前发展,丁兰英对自己的要求越高、越严格。她在提高素质、钻研业务、努力工作的同时,还在不断的钻研学习刺绣。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自创建以来,丁兰英十分注重管理,建立建全规章制度,又十分注重遵纪守法,只要有所违背,就必须追查、纠正。她强调,公司要有好的发展,必须有严明的纪律以及需要精益求精的对待刺绣,同时要树立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业务技术,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丁兰英一直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丁兰英用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充分展现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先进性、事业心、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是实至名归的创业致富带头人。

来源/南华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

审核/李娅婕

责编/陈明海

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ejiuzx.com/gjsxw/101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