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则视频在网上引起了轰动,是关于在大年三十劈木头和旧家具的,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有些父母注定要受苦一辈子。经过如下:博主大年三十一早就和爸爸一同起床,去上坟贴对联,接着进行清洁大扫除。随后,午饭过后,博主主动帮妈妈分担家务,清洗了锅碗瓢盆。直到下午两点半,博主一直忙碌着,直到这时才有空闲的时间,可以坐下来晒晒太阳,顺便玩玩手机。不到半个小时后,她和爸爸刚坐下来休息,妈妈就让他们去把后院堆放的木头、木板和旧家具全部劈开。她和她的爸爸都不太想忙活,因为今天是大年三十,他们好不容易忙碌了一早上,想坐下来好好休息一下。此外,家中储备的柴火也相当充足,已经积累了足够两三年的用量。然而,如果她不参与搬家的话,父母就只能自己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搬运。因此,她一直怀着这样一个念头:只要她多洗一个碗,爸爸妈妈就能少洗一个。今天如果她能前去协助把旧家具分解处理,或者逐一搬运到其他地方,这样就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然而,令她感到崩溃的是,她费了很大劲才将能够劈开的旧家具都处理掉,希望把它们全部堆放在后院的木头棚里。妈妈认为这个棚又老旧、不结实,随时可能倒塌,因此要求将新砍下的木板和旧棚里的房梁木全部搬到离此处2米远的新棚内。虽然这个旧棚一开始搭建起来并不怎么好看,但它足够坚固,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能经受多年的考验,完全不需要担心里面的房梁木材。妈妈不听劝告,坚持要把旧棚的房梁木搬到新棚里。最终,由于她力气不足,妈妈独自一人完成了全部搬运工作,而爸爸则在一旁给予帮助。事情暂时告一段落,但博主实在难以理解,在大过年的时候,妈妈非要全家人一起受累,这个活又不是今天大年三十一定要完成的。明明的妈妈早上已经忙活了一整个早上,现在她累得几乎支撑不住了,却还得独自去搬那又重又大的房梁木。许多网友对此纷纷进行了嘲讽。当一个家庭的当家者,其控制欲和认知水平严重不符时,这个家庭将无法顺利发展,可能导致财富缺乏甚至无法享受安宁。谁的命运你同情,就要背负谁。许多家庭并不因为贫困而感到幸福度低下。相反,这是因为家中存在一个疯狂的人,他总是在家庭内部制造矛盾和压力,导致整个家庭都感到疲惫不堪。这句话实际上很难不同意:你对谁怀有同情心,就注定要分担谁的命运。即使是在40℃的高温天气下,你也必须要帮助你的妈妈分担,因为你心疼她。你害怕让她承受痛苦,因此你选择和她共同分担。许多情况下,一个家庭的贫困和不幸福并非源自贫穷,而是由于家中有一位疯狂地引发全家内耗的人。也许是因为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影响了他们,父母才会对吃苦有着特别的偏爱,认为吃苦是一件值得的事情。然而,不仅自己要承受苦难,还要牵连到孩子,这就是吃苦的残酷。正如余华《活着》中有一句话如下所示:永远不要相信苦难值得被赞美,因为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只是因为无法避免苦难。我深表赞同。恶劣的环境不仅不能磨练人,还会导致外在形象失衡,内心变得扭曲。这件事勾起了我另外一个记忆。一位网友表示,今天家中有节日,打算宰杀一只鸭子来供奉祖先。在拔鸭毛的过程中,她对妈妈的做法感到十分费解。当天气温最高达到了40度,光是站在阳光下一分钟就感到难以忍受的热浪。然而妈妈偏偏选择了一个没有遮阳的地方来拔鸭毛。最初,网友和他的妹妹计划在凉亭里悠闲地拔鸭毛,以免暴露在阳光下。妈妈一进门就开始大声责骂。你们这样矫情,有什么了不起的?在凉亭拔鸭毛还不如在水龙处拔鸭毛,拔完鸭毛还不用打扫卫生。难道连这点苦都受不了吗?谁家有你们这样的呢?网友被妈妈训斥得心烦意乱,于是让妈妈一个人在阳光下剔鸭毛。她妈妈的身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常常需要依赖药物,医院输液治疗。有时候,她的妈妈宁愿忍受身体的疼痛,也要下地劳作。因此,网友们感到困惑:妈妈明明可以善待自己,为何要自寻烦恼呢?还有一些网友在质疑:“我妈为什么要过这么辛苦的生活呢?”她在中午用餐时烹制了一道新鲜蔬菜的炒菜和一道青椒炒肉。妈妈还特意准备了一些干菜和生姜搭配饭食,而其他菜则全都不吃。关键是,这盆干菜已经吃了13天了,从九月1号开始,几乎每天都有吃。妈妈又在做干菜和生姜搭配白米饭,网友感到无语,于是对妈妈说。你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吗?现在生活条件已经如此优越,为何还要将生日过成这样,非得让自己不快乐,我真的无法理解……无论网友如何评论母亲,她总是置之不理,执意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为孩子受了苦一样。因此可以推断,许多情况下,一些父母之所以不幸福,并非是命运对他们不公,而是他们自找的苦吃。不舍得花钱,总是舍弃自己的需求,结果最终还医院治病。就如同那句在网络上流传已久的名言所述:不要试图共情理解或拯救爱受苦的自虐倾向的父母或长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行和执着。如果他们希望自救,摆脱苦难,数十年来总是有无数机会让他们解救自己。他们乐此不疲并非因为缺乏自救意识,而是源自他们潜意识深处的不愿意。老实说,父母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却并不自知,反而从中感到快乐,而这让他们的子女感到最为痛苦。这种教育容易让孩子感到:“似乎我只要多一点快乐就会对不起别人。”我在网上浏览时遇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女孩表示,她每次出游前都会兴致勃勃地计划好一切,包括交通工具、住宿选择以及省钱的饮食安排。一旦她想到一个人出去游玩意味着妈妈将独自在家,而爸爸又在外地工作,她就失去了兴趣。她认为外出旅行意味着花钱,尝试他们从未品尝过的美食,欣赏他们从未见过的风景。她不敢与父母分享在学校和同学外出时品尝的美食,因为她担心他们会认为自己挥霍无度,或者过得太好了。因此,每当她想起这些事情,心中就会涌上一股强烈的愧疚和不安,觉得自己对父母特别抱歉。父母总是将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而自己却委屈舍不得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他们尤其缺乏对自己的爱,缺乏一定的自私心,负面情绪较为常见,还倾向于用道德标准来束缚孩子。因此,中国人非常注重道德观念,如果一个人不开心而另一个人却感到快乐,前者就会感到内疚。我之前阅读过一段文字,大致意思是:亚洲父母的爱给予的恰到好处,既不至于让子女快乐地成长,也不至于让他们感受到充盈的爱意,更不至于让孩子们对他们不忠不孝,这种适度恰到好处的爱会让人终身痛苦。一方面渴望独立远离父母,另一方面渴望努力赚取更多金钱来给予他们最好的生活,却又怨恨父母不愿享受安逸却非要吃苦。那个真正受苦的人,其实是孩子,无论往前一步还是往后一步,都是深渊。这句话一目了然,引人深思。你认为对父母感到可怜和愧疚,意味着你和父母一直处于错位的位置和次序,你从未将父母视为成年人,也从未将自己视为小孩,试图通过承担父母的痛苦来照顾他们。然而,试图替父母承担痛苦却无法减轻他们的负担,相反地,这只是在重复父母的命运。爱与位置错乱意味着代代传承的痛苦。我们应该愿意让所爱的人受苦,接受自己处于子女地位,而父母则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你需要接受父母所给予的一切,尊重他们的生活轨迹,并将父母的情感、责任和婚姻经历等归还给他们,这也是对生命旨意的谦逊态度。只有这样,你才能空出双手,接纳并过好自己的人生。我们无法改变父母的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想法,让自己过得更加幸福。我们必须学会尊重父母的观念,接受现实,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学会自私,因为我们无法改变他们。只有学会适当地对自己要求更多一点,我们才能减少对父母的内疚感,也才能更加快乐地生活。请父母爱护好自己,因为最能陪伴你们的就是你们自己。只有你们身体健康,孩子们才会安心;只有你们笑容常在,孩子们才会心情愉快。 #社会生活百态#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ejiuzx.com/gjsxc/157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