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家

专辑目录

(待续,以出生年月为序,点击名家专辑可浏览详情。欢迎书画散文精英提供图文资料发布专辑,

qq.   我喜爱写对联。清晨即起,星辰未退,残月如眉,万籁俱寂,此时展纸濡墨来写对联,可以使人神清思畅、忘我忘世,进入自然适闲的状态。苏东坡言:“明窗几净,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我在写对联时也能享受到年前苏东坡的愉悦。比起写文章、刻图章来说,写对联是一种心境的休闲,解脱“书法创作”之累,也没有什么创作观念与主义的桎梏,读过的书、临过的帖、经过的事此时都化作混沌一片,任心手之交应,合自然之妙有,享翰墨之优游,不亦快哉!

  江西书家陶博吾先生,晚年爱写对联,且多为自作联,自语心声,自书心画,天人合一,已入化境。我在先生家里看到一个手订的宣纸册子,是他对联书法的底本,自书自撰,十分有意味。我写对联,爱抄前人有意味且字形好看的联语,但很少自作诗词联语,一则学识胸怀有限,二则自作词多涉牢骚,自己存玩而已,不让人看也罢!许多年前听周志高先生讲,钱君匋先生晚年每天在家人的扶持下写10副对联作为“晨练”,周志高先生还为我求了两幅,是先生写的汉简书七言联,写得清健率真,但当时要价很便宜。这“晨练”,对于老年人来说,不再重书法功力的锻炼,而重在练身体,尤重练心,在挥毫临池中修身养性,颐养天年。记得年中国书协一届二次理事会在河南郑州开会期间举行笔会,我为宁夏胡公石先生侍砚,胡先生是于右任标准草书的重要传人,他命我取一刀四尺纸来,并把自己的座椅垫得很高,如同大老爷升堂问案一样。因年长,他坐着写,我替换把一张张四尺整纸给他铺好,他一挥而就写五言草书联,一口气写了半刀宣纸,写得很忘我,看得出来他很享受书写的过程。不停地写了两个多小时,老笔纷披,毫无松懈之意,看来于右任字字独立的所谓标准草书很适合写成对联。据说晚清何绍基兴之所至能日书百联,且都是当场随机自作的联语,其翰墨功力及诗人情怀非常人可比。

李刚田隶书八言对联×32cm×年

春雨衔觞秋风驰毂,圆泽泻镜杂树开帏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与艺术形式,对联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对联的形式当源于诗歌的格律化、形式化,早在《诗经》中已经有联缀排列的对称句式,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骈体文中多有句式、词性、言韵对仗的行文方式。对联书法最初依附于建筑物上的楹联,后来成为一种独立的书法样式,晚明以来蔚为大观。对联的文词内容有着严格的规定性,既要“对”,包括句式相对、字数相同、词性相对、音节平仄相对等;又要“联”,上下联之间在变化中要有密切的形式关联与寓意关联,对联形式的规定性蕴含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与秩序理念,这种特殊的形式规定与思想基础,也影响到书法对联的审美倾向。就一般来说,对联书法突出静态,表现秩序感,在静的主调下求灵动,在秩序中求自由、求舒展。对联书法重每个字独立的完美,在字构独立美的主调下求呼应与变化,在破格中求拗救。当然这是就一般而言,前人也留下有狂草书的对联,则作别论。但尽管是狂草,也因受对联形式的约束,与写条屏、手卷大不相同,须知形质的飞动与神采的安详并不是矛盾的。

  对联书法自明末以来开始鼎盛并在形式上渐趋规范化与完美。传世明清之际王铎所写的大幅书法对联,落款每每拥挤在左下角,现在看来很不“规范”,说明当时书法对联的格式尚不完备,至清代中叶对联书法的形式渐臻完美规范。运用学识修养、展开奇思妙构撰写联语,临池弄翰完成对联书法已成为文人士夫的一种雅玩,成为当时社会上独特的文化生活内容。明清书家以文人士夫为主体,众多书家虽书体不同、风格互异,但总体上讲,在与所谓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比较起来,晚明以来的对联书法表现出一种士夫气,我称之为“庙堂气象”。这种庙堂气象是文人士夫所追求的大雅之境,是厚重的文化传承与读书人所追求的文化风骨的无间和合。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虽然是指做人的境界,但在晚明以后的文人对联书法艺术中,明显地体现着儒家的这一思想。

  《论语》中“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道德经》中“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都是言做人境界,却贯彻在晚明以来的文人对联书法创作之中。当然,审美在主调中有着多元,雅正之意与金石书卷之气也是清人对联书法所追求的重要审美境界。比起其他书法的形式来说,由于对联书法形式规定性较强,形式的变化空间很有限,于是明末以来文人书家的对联书法无意于在形式上求新求变,而重在内在文化境界的蕴含。前人的对联书法不仅仅让人去“看”,即欣赏其外在的形质之美,更重“读”,即品读其中的意味,从中感受渊深与博大,在文采风流与翰逸神飞的无间交融之中,感受作者的气质禀赋、修养情操与人格魅力。这种将文词、笔墨、人格糅合在一起的审美方式,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真、善、美合一理念的表现。在长期的学习与临池过程中,这种创作理念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而且这种影响力是深固难徙的。

李刚田隶书八言对联×32cm×年

隔溪渔舟幽鸟相逐,乱山乔木奇花初胎

  这里所选的对联书法作品是近10年间写的,是我60岁到70岁之间的作品,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从“耳顺”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作品应该说是稳定的,但自觉在稳定中有着不断地深化、慢慢地推陈出新。对旧作拣选时,这个时段中较早期的作品入选集子中的多是形式、书体具有变化,反映出明显“创作意识”的作品,而较晚近的作品,则多是能展示自然书写状态与平常书写水平的作品。通过作品,可窥见我10年间学习书法微妙的变化,这变化是由刻意“创作”回归到自然书写,如果说早期作品中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而近70岁时则渐入“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境界。这变化不好说是进步或是退化,我想是随着岁月推移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回想小时候,大人并没有逼着我去完成写字的“日课”,而是我自觉自愿的,写字时我不会感到疲倦,静静地一个人临帖,在濡墨把笔中进入可以与古人“晤言一室之内”的时光隧道,写字使人心神愉悦,写字使人身入化境,是一种享受,其中并无“黄金屋、颜如玉”之类的目的。到了青壮年,赶上了书法的“展览时代”,开始“书法创作”,为迎接一个复一个的展览、大赛而用尽心机。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得到许多成果,也有许多辛苦,有快乐也有失落。如今老了,不再去想什么“自强不息”之类的话,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又回到了儿时的心态,顺乎心情自然与生理自然来写字,已无什么“念想”,写字是我“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从中得到欢欣,享受人生。此时深深理解老子所说“复归于婴儿”是一种很难达到的理想境界。

  如果把书法视为艺术,那么艺术创作除了功夫积累,更重要的是要有灵性、有天分,我自觉天资不足,且又功力有限,而且性情疏懒,因循守旧,努力撑篙仍不离故处,奈何!

李刚田篆书五言联cm×46cm×年

观日登东岳,射涛至钱塘

李刚田篆书七言联cm×34cm×年

千僧煮石空馀灶,万壑鸣雷尽是松

篆书九言联cm×32cm×年

且上小红楼,临风说剑;

更尽一杯酒,对月高歌。

李刚田篆书蒲松龄十七言对联cm×32cm×年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篆书邓石如对联cm×34cm×年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我置(置我)山窗。

李刚田朱砂篆书对联

满地横斜,梅花正自不恶

一春憔悴,杜鹃欲劝谁归

篆书朱砂书十一言对联cm×24cm×年

燕子来时,更能销几番风雨;夕阳无语,最可惜一片江山。

“文心墨韵”——当代书画散文精英家

入选须知

一、入选条件

书画、散文创作水平在全国均有较大影响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佼佼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1.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各省区市画坛精英,绘画作品入展省级以上美展不少于两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或西泠印社社员;且书法、篆刻作品入展中国书协或西泠印社主办的全国性展览两次以上;省级以上美协书协及书画印社团骨干成员;

2.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各省区市散文创作精英,正式出版有散文作品集或在书报刊公开发表散文作品10篇以上;

3.年龄在40岁以上。

二、入选资料

1.书画作品10-20幅(注明作品名称、规格、创作年代等);

2.散文作品3-5篇(欢迎配以节录散文书法作品或手稿);

3.作者生活照3-5幅;

4.评论文章若干;

5.作者简介及详细联系方式。

符合入选条件者,请将上述图文资料发送至

qq.







































山东白癜风医院
治疗白癜风北京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ejiuzx.com/gjsxc/1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