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西南丘陵山区一种广泛种植的粮食类作物,因耐寒耐旱而适合山地生长,几千年来,一直是当地人们的传统主食之一。 荞麦盛开的山野:这不是一般的田园风光.今天的锡都个旧千百年前,也许就是这个模样,是土著彝族种荞吃荞的地方。“个旧”是彝语的译音。说的就是这层意思。历史的的演化,给人们罩上“谜”一样神奇的色彩。探本溯源,却给人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个旧,一个曾经被称为种荞吃荞的地方,这不仅是指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中高海拔地带,土著居民多为彝族,在过去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只能简单地用这种作物填饱肚子。重要之处还在于因为地缘与人文的关系而产生的许多与大锡相关的故事。追溯个旧的称谓,据传就是从“个觉”、“古臼”开始的。“个”乃“果”之意,荞也被称做“果子”,“觉”乃发现。而“古”与“个”读音相似,“臼”即是磨荞的一种石头打成的用具。所以,慢慢地演变,最终就形成了“个旧”的始称。 打荞麦场上:今天的彝胞,已经仰仗锡之光,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打荞场上的欢声笑语,也许在诉说着昨天的故事,也许在憧憬着明天的美好。 今个旧的贾沙、保和、老厂、锡城一带,直至红河流域,荞地的影子仍绰约可见。林木之上、草丛之间,一块红地,或被白或粉红的小花随风荡漾,周围弥漫着一份只有山野才可闻到的清香,这就是荞子。而现在的个旧人,其实何止是个旧人,相当的云南人不仅几千年来与荞相生相伴,且在食品结构几经更新而变得异常丰富和营养的今天,仍然对荞情有独钟,挚爱不减,主要的原因,就是它耐饱,价格不高,品位不低,以及降脂降压功能。到农民家中过一回农家乐,你尽可享受别具特色的“荞系列”餐务。一杯荞酒,一碗荞饭,一盘荞粉,一个荞饼,再加一碟荞叶腌制的咸菜,真让你饱了口福,圆了心福。如果肠胃趋弱,则一碗荞稀粥或一碗荞糊糊即可,连汤带水,解饱解渴,舒服异常。至于荞粉、荞面、荞丝之类,更是数不胜数,只要喜欢,你尽可携带而归,送亲赠礼当受欢迎。现在,随着食品系列的革命和传统主食的原生态需求,当地商家已在一度成为明日黄花的荞上,开始大做文章。规模种植、生态种植形成新的势头,不日之后荞的形象将成为食品界新宠也在始料之中。 磨荞麦面:现代生活也难改变古老的习俗。荞面那种苦凉中微甜的滋味,对于彝胞们来说,胜过洋人的“汉堡包”。 种荞吃荞怎么会同大名鼎鼎的锡都挂上钩,个旧的称谓真的和荞有内在的联系吗?很长的时间里,慕名到个旧的各地客人,包括国际友人、国家官方人士、探亲访友者,尤其是社会学者、新闻工作者,他们总是津津乐道。年,主管国家经济工作的副总理方毅来到个旧,他也对个旧的叫法感到新奇。在一次会议上,他就问到个旧的称谓问题,因与会者很少研究或者没有准备,一时人人语塞,不知如何回答领导的“讨教”。事后想想,所在地名的来历都说不清楚,难免也是一种知识的欠缺,更不用说是传承的一种悲哀。而地名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具有地理人文的内涵,也有图腾崇拜的信仰,更不失与时代进步相合拍,大到世界名城如美国的旧金山、华盛顿、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乃至中国的北京、南京、西安、无锡之类,都有一种人们以为骄傲的历史渊源,个旧之所以叫个旧,其中无疑有自己的原因和学问。 做荞麦饭:荞饭有着金子般的色泽,也有着金子般的品格。关于这种体味,只有土著彝人们才能真正品出。 上溯历史,民间流传和学术研讨早已形成共识,个旧,乃锡、荞共生之地,锡藏于地里,荞长于地表。几千年来,荞养育了这块土地上以彝族为先民的民族,这个民族和外地迁徙来的汉族一起发现了脚下还有如此金贵的宝贝。雷雨燃烧森林之后,闪着熠熠光泽的银色颗粒密密麻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稍加打制,它就变成了各类用具、佩饰,而如果再掺入其他金属锻造,则又变成了各种武器,这是天赐祥物啊。于是,这里的人们哪里也不去,守住家园,守住荞地,守住这亮闪闪的金属。“在惯的山坡不嫌陡,有了荞子就有酒,荞酒装在锡壶里,快乐滋味在心头”。当然这只是原始条件下的简单生活写照,但却反映了一个种荞吃荞的地方不断与锡联系起来的过程,有了割不断的渊源。 个旧老市政府:这是一幅老照片,具有历史意义。从大门柱子的两块匾牌可以推知:这是“金湖”诞生之初拍摄的。年,个旧发洪水,聪明的个旧人变水害为水利,筑坝拦洪,“山谷出平湖”,既美化了环境,又调节了气候,更重要的是,给缺水的矿山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可以说:水是锡山的命脉。 荞和人类的相生相息,形成了当地的荞文化。这种粮食吃了能让人大力饱气,能滋养人们壮实的身体,能抵御寒冷。秋天,山地上一片栗色,人们收获着丰收的喜悦,收下的荞子经过脱壳,再经过石臼磨成荞米或荞粉,又一袋一袋送到矿山。矿山开采也不断进化,一砣一砣的硔(含锡丰富的矿石)头子先是人工捣碎,是磨荞用的石臼给了人们提示,人工捣碎才走向石臼或石槽捣碎的。现今的个旧西郊打磨山一带,就发现了大量的这种石臼石磨的遗迹,也听到了不少老人讲述的关于荞与石臼的故事。他们说,这里石料上好,全是清一色的花岗岩,牛肚子般粗的石臼,丈余长的石槽,全都可以打制出来。所以附近许多村子的叫法,都带个“石”字,比如石门坎、石臼村、石头寨之类。白天,一片叮叮当当声响彻山谷;夜里,则是满山遍野的山火如同白昼。石器打成后,石臼卖到周围彝山,石磨石槽则送到矿山,很是兴旺了些年头。再至后来,捣碎矿石有了球磨,那也是在石磨的基础上改进过来的。这里的老人还说,个旧除了有“古臼”还有“果就”一说,所谓后者,指的是当年矿山常常受寇乱兵扰,有时也因气候干旱和暴雨影响,断粮和饥荒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但每逢这样的时候,就是山上的荞米解决了矿工的生存问题。“果就”者,果腹满足之意也。 这是不算太久远的个旧正街。反映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市容市貌。曾几何时,它就迅速地淡入个旧人的记忆,眼前实实在在的是今天的锡都。 个旧曾是一个种荞吃荞的地方,已经被多方考证而成为笃信不疑的事实,至于这个“荞”字怎么早在元朝初年()赛典赤总管云南政务时,它就在蒙自县属中开始变成了个旧里的称谓,此后直到年清政府又把个旧里更名为个旧厅,民国2年正式设立个旧县,解放后的年元月1日撤县建市,其叫法沿袭至今,之间是否还有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原因,确实还须更深研究。但不管什么结论,个旧人对曾是种荞吃荞之地并由此而得名怀有深深的感情。 灿烂锡都:今日的锡都,已是平湖如镜,高楼耸立,天光地色,交相辉映。依山而建的房屋,竟有些珠光宝气,并向四边扩大延伸。因锡而立,因锡而兴的现代工业城市,正在崛起。古时种荞吃荞的地方,已成为遥远的传说。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24小时内删除 个旧微刊 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