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5/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昨天的文章中,我曾编制了下表:

年我国新出生人数为万人,已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低点。

相对总人口的出生率更加严峻。同样是万人的出生人数最低点,年我国总人口为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82%;年我国总人口为万人,人口出生率为0.85%。相对年,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降低了一半多。

我国的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人口都超过了2亿人,00后和10后只有1.63亿人。至于20后的人口,恐怕将更少。

这说明,我国的人口红利在减少。

另一方面,我国的新开工住宅面积却逐年上升。

上图是年房改后我国历年的新开工住宅面积。若按每套房子平计算的话,在年新开工住宅套数超过了新出生人口,这是一个重要的拐点,说明我国新出生人口的数量跟不上新建住宅的数量了。

由于不同年代的住宅平均面积不同,若我们把平均面积由平下调到90平、80平甚至70平、60平的话,这个拐点还会提前出现。

新开工住宅套数总量上,年首次达到万套,这是新开工住宅套数历史上的最高点,并在年、年先后被打破。

年之后还在买房的人,年龄集中在30岁之前,也就是年之后出生的人。我们对比上述第一张新出生人数图表,惊奇的发现年就是我国的新出生人数拐点。除年、年因为放开二胎短暂回升外,新出生人数从年一直跌到了年。

综上,年至年,在房地产和人口方面,我国迎来了四个拐点:一是新出生人数达到建国后最低,二是新开工住宅面积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三是新开工住宅套数首次超过新出生人口数量,四是现在买房的主力正是年新出生人数拐点之后的人。

由于买房者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我们要是把新出生人数除以2的话,后果将更加严重。

以上我们说的这些拐点都是纸上分析,实际情况怎样呢?

去年12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住房大数据分析报告()》列举了我国房价降幅最大的9个城市:

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城市的房价都是从年前后开始下跌的,至今都没缓过气来。

其实不止这些城市,流浪者2万就可以买一套房的黑龙江鹤岗,外卖小哥7万买一套房红遍网络的云南个旧,4万元可以买一套学区房的辽宁铁岭,海景房跌到元的山东乳山,都是年之后爆出的料。

看到没有,年之后楼市的坏消息突然就增多了。

现实中买房者的感受更加强烈,年后好像什么都变了。以前只要买房就能赚钱,房价只涨不跌被喻成神话。年之后,以前炒房的金科玉律不管用了,不分城市、不分区域的房价普涨结束了,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破灭了,房价开始像一种商品那样有涨有跌、有赚有赔。

我们要是再细致分析的话,会发现人口红利的结束,让楼市出现了严重分化。

一.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化。

未来,有显著人口、资金流入的城市房价仍会上涨。这两年的楼市表现十分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在不少城市房价下跌的同时,深圳、杭州、西安等人口流入数量较大的城市房价反而上涨了不少。

曾经的日本房地产和我国现在很相像,在90年代日本楼市崩盘后,时至今日仍能保持房价上涨的只有东京等少数城市,一些中小城市则出现了真正的白菜价。

因此,以后买房子,选对城市很重要。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值得买房,只需要看两个指标,一是人口是流入还是流出,这个看下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对比就可以,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即是人口流入,反之则是流出;二是看GDP、资金总量增长速度能否跟上全国均值,大于全国均值就值得看好。

二.同一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化。

选对了城市,你也不一定能够买对房子。

人口红利的减少,让很多城市的新区面临无人口、产业流入的尴尬境地。可我国的一众大小城市又偏爱搞新区,一个城市10个新区都算少的,二三十个才算正常。

人口红利的减少,将让大部分的新区变成楼市的坑。

那我们怎么避免入坑呢?

在我看来,一线城市能够吸引到全国的人口,有全国的刚需、投资客背书,一线城市所有区域的房子都可以买。

二线城市则要买市区、近郊区的房子,根据城市强弱、新区重视程度可以适度扩展。

三四五线城市,只有核心区的房子能买。

三.不同房子之间的分化

以前“一铺养三代”,现在“一铺三代养”,人口红利的减少、网络购物的兴起,使投资商铺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坑。

写字楼也是一样,很多城市的核心板块都是空置一片一片的。

公寓是一个鸡肋,价格涨幅严重跟不上普通住宅,买卖还要交很多税,十有八九的公寓买了就注定要砸手里。

没有学区的老破小越来越不受待见,价格低于旁边次新小区一半都无人问津。

相反,很多次新小区、学区房却能够在楼市低谷时逆势上涨。

一句话,未来还能够保值升值的一定是优质区域的优质房子。

请记住,此次楼市出现拐点后,买错房子还不如不买。

请记住,此次楼市出现拐点后,要以做生意的心态买房子,精挑细选并做好赔钱的准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ejiuzx.com/gjsgr/14938.html
------分隔线----------------------------